全球EMBA刮起中国风,,异地办学常开不败

2022-03-05 08:32:49 | 浏览次数:

全球EMBA刮起中国风 异地办学常开不败

根据英国《金融时报》2012年10月最新公布的全球EMBA项目排行榜,中国有五家商学院跻身排行榜前15名,其中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与欧洲工商管理学院合作的项目名列第四,而香港科技大学与西北大学凯洛格商学院的合作项目已经连续三年蝉联冠军。难怪国内一所著名学府的管理学院院长自豪地说:“EMBA教育是中国对全世界商业教育的贡献。”

作为全球商学院评估的权威机构,《金融时报》对中国EMBA教育的高速发展十分关注。它认为中国人需要EMBA有四点原因:第一,当今中国的企业领导者在接受教育时,工商管理教育尚未在中国流行;第二,读EMBA不需要辞职,学员不必担心接受全职教育后追不上同行;第三,中国人喜爱文凭;第四,中国式的“俱乐部文化”。

异地办学是老牌商学院实现生源多元化的一种重要途径。伦敦城市大学卡斯商学院迪拜EMBA中心主任罗伊·巴切勒教授介绍,金融学是卡斯商学院的优势项目,开设在伦敦和迪拜两地的EMBA项目,每年都能吸引精力充沛的金融业学员从欧洲和中东的其他地方飞来学习,使得学员背景非常多元化。

采取同样做法的还有芝加哥大学布斯商学院,它在新加坡、伦敦设有自己的校区,并不与其他学校合作,以保持“纯芝加哥模式”。布斯商学院EMBA项目副主任帕蒂·基根认为,独立的异地办学可以保持教学的连续性和高质量。

由于EMBA项目的竞争日益激烈,各大商学院都在向着差异化经营的方向发展。国内一部分主流EMBA的项目也是各具特色。中欧国际工商管理学院是中国率先开办MBA和EMBA项目的办学机构之一,由欧盟和中国政府合办,重大事务皆由一位欧方院长和一位中方院长共同决策。比如长江商学院的以华人为主、全职的教授队伍;北大光华管理学院对宏观经济和政策的深入把握;清华大学经管学院与国有企业的密切联系;复旦大学管理学院长期与台湾及国外大学合作办学所积累的经验;中山大学管理学院在战略和管理学基础方面的优势。(2013年1月5日《北京晚报》)

大学生创业:校园快递占领物流市场最后100米

接收快递对于多数都市人而言,并不是什么麻烦事,可在大学校园,这却令很多师生颇为头疼。出于安保考虑,高校一般都不让快递员进入校园送件,快递公司一般只能把快件送到校门口或固定收件点。由于没有专人管理,收件人取件时间不固定,造成快件安全无法保证,种种弊端让网购在校园的便利性大打折扣。

刚毕业不久的夏燕康,是广西国际商务职业技术学院会计专业学生。萌生成立“快递服务工作室”的想法,缘于他一次不愉快的网购经历。大三时,夏燕康从网上订了一个工作急用的电脑配件,快递送到学校时他正在上课,他想跟快递员商量等10分钟下课后去收件,可对方却冷冰冰地说:5分钟赶不到就明天再收吧。下课后,小夏气喘嘘嘘地赶到学校门口,快递员早已无影无踪了,配件没拿到直接耽误了他一天的工作。

郁闷的夏燕康跟同学聊天时了解到,碰到这种倒霉事儿的远不止他一个人。一个想法在他脑海中油然而生:能不能开辟一种比较好的模式,把社会上的物流公司和校园里的网购达人方便地连接起来。既让快递公司节省成本,又能方便广大师生。

学生的需求就是市场。2012年6月,夏燕康和另外4名同学一起合计,在自己学校里先试着开一家校园快递公司。在总结之前其他校园快递的经验模式后,他决定采用一种新的模式:通过在高校建立第三方快递代理企业,为各快递公司开展校园快件派送服务。既突破快递公司校园投递的局限,又能发挥高校学生熟悉校园情况的优势,还能提供部分勤工助学岗位。

2012年10月,夏燕康筹备已久的“南宁市高校联盟快递服务工作室”正式挂牌成立。工作室每天要派发的快件多达四五百件,还有几十份寄件。当天中午,小郭要派送85个包裹。按照以往的方式,他一边赶往其负责的宿舍区,一边打电话联系收件人,一个小时后,80多个包裹全部送达。

经过6个月的不断摸索,小夏整理出一份较完整的、规范化的运营方案,对派件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也都细化了处理办法。在学校创业指导中心的帮助下,夏燕康已经成功地与南宁市6所高校达成合作意向。按照他的计划,再过不久,南宁市20多所高校便能联合起来,形成一个初具规模的校园快递连锁企业。(2012年12月24日《中国青年报》)

资产过亿富人27%已移民 3年超170亿元流外

《中国国际移民报告(2012)》蓝皮书2012年12月发布,报告显示,在中国,“个人资产超过一亿元人民币的超高净值企业主中,有27%已移民,47%正在考虑移民”。而近3年至少有170亿元人民币资金流向国外。

蓝皮书显示,富豪群体的移民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资本外逃的问题。一些人通过投资移民将“灰色收入”转移到海外,既可以实现避税,又可以逃避国家法律的追究,也会导致国家财富的大量流失。

对此,移民报告主编、知名移民法学者、北京理工大学教授刘国福希望公众能积极、客观的看待这一现象:“从长远看,人才的流动是利大于弊的,国家不应该刻板地通过行政手段限制流动,这不合理,也不合法。”

事实证明,国际移民输出大国也是主要国际移民汇款接受国。据世界银行的数据,2010年排在世界前10位的国际移民输出大国中,墨西哥、印度、中国、法国和菲律宾5个国家是接受国际移民汇款最多的国家,汇款总额达到1658亿美元。

中国部分企业主,以投资移民的方式,达到海外移民和拥有更便捷海外投资条件的目的。对于这部分移民的未来发展,刘国福认为,一些西方国家的市场相比中国更为自由,政府干预较少。不排除一些中国企业主移民后发展良好,进而入籍的可能。

同时,也一定会有一部分人,移民后因各种原因经营不善,再次面临选择。“如果他们移民后在移民目的地国发展不顺利,他们再次回到中国也不是不可能。毕竟中国始终是他们最熟悉的地方,也是他们最大的靠山。”

对于公众所担心的贪官携款潜逃海外的现象,刘国福教授建议,国家可以完善目前反洗钱、个人携带外汇出境、个人结售汇、官员财产公开、官员出境申报等方面的规定,用法律防止类似情况的发生。

但有专家分析道:投资移民对中国好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一方面,可以使目前中国潜在的巨大投资能力得到海外发挥;另一方面,从投资的角度来讲,多方面的使用已有的资金,有助于国内相应的投资行业机制的完善,自己投资海外,反作用于中国国内相关行业的发展提高。

很多缺乏资金的中国高端人才无法在海外实现移民,最终回国,客观上加速和壮大了人才回流。许多发达国家人才由于就业压力,希望在中国找到新的工作,无形中增加了中国对外国人才的吸引力。这批人才是中国的宝贵财富。对中国经济、科技、教育、文化各领域来说,这一时期都是吸纳人才回流的好机会。

2012年12月,中央组织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公安部等25部门联合发布《外国人在中国永久居留享有相关待遇的办法》。这为外国人在中国永久居留提供了进一步保障。(2013年1月7日 中国经济网)

郑哲敏王小谟获2012年度国家最高科技奖

1月18日,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北京举行。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迎来了第十三届获奖者——89岁的郑哲敏院士和74岁的王小谟院士。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空缺,这是该奖项自2000年后第9次空缺。

郑哲敏是中国爆炸力学奠基人和开拓者之一,也是中国力学学科建设发展组织者和领导者之一。王小谟先后主持研制中国第一部三坐标雷达等多部世界先进的雷达,主持研制中国第一代机载预警系统,引领中国预警机事业实现跨越式、系列化发展并进入国际先进水平行列。

据了解,国家科技奖每年评选一次,分五大类:最高科技奖、自然科学奖、技术发明奖、科技进步奖和国际科技合作奖,其中最高科技奖和国际科技合作奖主要是奖励个人,其余三类主要是奖励项目。

国家科技奖励办有关负责人解释,国家自然科学奖授予对象必须在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中做出重大科学发现。所谓“重大科学发现”,须具备三个条件:前人尚未发现或者尚未阐明、具有重大科学价值、得到国内外自然科学界公认,缺一不可。此外,自然科学一等奖必须要获得评审委员会2/3以上的选票,差一票都不成。

“自然科学奖体现着中国科研领域的原始创新能力。”吴江指出,自然科学奖一等奖的空缺暴露出我国科技工作在基础研究方面的短板。这与长期以来,对基础研究投入较低、重视不够密切相关。根据2010年的科技年鉴,我国基础研究占研发经费比例仅为4.57%,而同期大多数发达国家的这个数字都超过10%。投入不足,必然影响科研工作者对基础研究的热情。

推荐访问: 常开 国风 异地 不败 办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