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大学学科建设的思考

2022-03-04 08:09:17 | 浏览次数:

摘要:本文笔者客观地分析了长江大学学科建设的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学科建设的目标和思路,探讨了学科建设的方法和途径,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关键词:高等教育;学科建设;长江大学

学科建设是高等学校建设与发展的龙头,是高等学校建设的核心,是现代大学发展的永恒主题;学科建设状况从根本上体现学校的办学水平、办学实力、办学特色、学术地位与核心竞争力。因此,必须强化学科建设意识,统一思想,整体规划,重点突出,特色鲜明,以科学、务实、创新的精神抓好学科建设这个学校发展的核心工作。笔者将从四个方面对长江大学学科点建设进行探讨。

1学科建设存在的问题

按照“以本科教学为主,积极发展研究生教育”和建成国内高水平的综合性大学目标的办学定位,我校学科现状尚有一定差距,主要表现为:(1)学科层次参差不齐,发展不平衡,部分学科的综合实力不够强;(2)在国内外有较大影响、处于领先地位的学科不多;(3)缺乏中青年的学科领军人才,部分学科的队伍结构不合理、梯队没有形成;(4)学科资源整合与共享不够;(5)学科建设经费投入不足。

2学科建设的思路

2.1学科建设指导思想

坚持科学发展观,按照“强化特色、扬优扶新、突出重点、整体提升、营造环境、持续发展”的方针,以队伍建设为核心,以学科发展环境建设为重点,以平台建设为基础,以提升学科水平为着力点,在“十一五”期间初步形成良好的促进学科建设发展的学科体系、激励机制和学科生态环境,为实现学校的发展目标奠定坚实的学科基础。[1]

2.2学科建设基本原则

2.2.1以人为本原则。

学科建设的核心是学术队伍的建设,重点是学术带头人队伍的建设,以人为本就是以人才为本。要在凝炼学科方向的基础上,围绕学科建设的需要,遴选一批学术带头人和学术骨干,从选拔、培养、扶持和考核等方面建立学术带头人成长的激励机制。对于需要发展的特色学科,可优先引进学术带头人。

2.2.2突出重点原则。

实施学科重点建设战略, 要坚持“有所不为有所为”的原则,分清先后,按轻重缓急决定投资比重[2]。根据已有的学科基础与特色,从顺应学科发展的总体趋势、适应社会发展和国民经济建设需要的原则出发,确立重点发展的学科群为:以油气资源勘探与开发为特色的石油/地球科学学科群、以湿地资源保护与开发和服务湖北农村经济发展为特色的农业/农村学科群、以荆楚文化研究为特色的人文/社科学科群。要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尽快将这些重点学科做优做强,形成我校学科建设的品牌和核心竞争力。

2.2.3融合创新原则

创新性是适应性的逻辑要求,学科建设要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就必须坚持创新性原则[3]。我校的学科门类齐全,专业覆盖面广,为学科融合和创新打下了基础。学校将从研究平台建设、重点学科和学位点建设立项、科研项目立项等方面创造条件,鼓励和促进大学科之间的交流、合作、交叉和融合。重点规划和自由发展相结合,催生新的特色学科,确实发挥我校多学科的优势。

2.2.4整体提升原则。

通过“十一五”的整体规划和分层分类建设,初步完成我校学科的合理布局、优化结构、重点突破、整体提升的任务。以学位点建设为载体,石油学科群获得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并争取获批为国家重点学科和国家重点实验室。争取在其他4-5个学科群获得博士学位授权点,硕士学位授权点的规模也要进一步扩大。科研要进一步提高项目层次,扩大学科覆盖面;科研成果要上层次,争取获得国家级奖励,在标志性成果和自主知识产权方面要有突破,在发明专利和三大检索文章的数量和质量都要有大幅度提高;通过扩大多个特色优势学科在国内外的影响,集成为学校的核心竞争力。

3学科建设的目标

长江大学“十一五”学科建设的总体目标是:实现五个突破,突出三个特色发展,确保二个重点建设,促进个结构优化、一个构建。即实现博士学位一级学科授权、哲学门类硕士学位授权、国家重点学科、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国家级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的突破;突出石油科学与技术学科、以“涝渍灾害与湿地农业”为特色的农学学科和以“荆楚文化”为特色的历史学和文学学科发展;确保重点优势特色学科和拟增列博士学位授权学科的建设;促进学科结构优化、学科队伍结构优化和八大学科群构建。

在统筹规划、合理布局的基础上,根据学科条件和国家经济建设、社会发展与科技进步的需要,壮大高层次办学平台,大幅度提升学科水平。到“十一五”末,将历史较长、实力较强的“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等学科建设达到博士学位一级学科授权水平,部分实力较强的硕士点学科达到博士学位授权水平,争取获得哲学门类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大部分通用学科和部分基础学科、人文与社会科学学科达到硕士学位授权水平,使博士点达到10个,硕士点达到80个;博士、硕士研究生规模达到2000人;力争申报成功1个国家重点学科、1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和1个国家级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将教学资源平台与科学研究平台有机结合、将硬件建设与软件建设有机结合构建学科群,使地矿油学科群、农学学科群、信息科学学科群、工程学科群、医学与生命科学学科群、人文与社会科学学科群、经济与管理学科群、基础学科群等八大学科群雏型初步形成。构建起“校级—省部级—国家级”重点学科、“校级—省部级—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和“学术骨干—学科方向学术带头人—学科学术带头人”学科队伍等学科及学科重要资源层次链。

4学科建设的措施

为了实现“十一五”学科建设目标,必须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深化改革,在学科结构的优化调整、学科交叉融合、学科队伍建设、教学科研设施建设、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等方面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千方百计夯实学科建设的支撑平台。

4.1坚持“以人为本”,强化教师的主体地位。

教师是学科建设的主体,在学科发展中承担着重要的不可或缺的责任。因此,必须积极引导广大教师投身学科建设,从学校事业发展的高度,提高其对学科建设的认识,树立主人翁意识,主动承担起学科建设的任务和责任;建立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和发挥广大教师开展学科建设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管理部门把全力支持学科建设和为教师服好务作为首任,形成统一认识、齐抓共管的局面。我们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以培养为主,引进、培养和培训相结合;二是聘请校外兼职教授,充分利楚天学者岗位,加强学科队伍的实力;三是进行学科资源整合,形成整体优势;四是设置青年教师创新课题基金,实施青年教师的、帮、带,资助青年教师的科研工作;五是组织学术交流,开展教学研究,促进队伍建设。

4.2实行管理创新,完善管理运行机制。

学科建设实行校、院(系)两级管理体制。学校成立以校长为首的学科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具体负责:组织制定学校学科建设规划、措施和管理制度;组织召开“学科建设工作会议”;组织开展学科建设的检查与评估,决定学科建设资金的使用;负责学科结构调整与资源调配。院(系)成立以院长(系主任)为组长的学科建设指导小组,具体负责:制定本单位所属学科的建设规划与年度建设计划;指导、监督、协调学科建设工作。建立学科建设项目负责人制度,实施目标管理,加强对建设项目的监督和审计,对学科建设目标和业绩严格评估考核,重视绩效、重视成果,对建设成效显著和不显著的学科分别实行投入追加与回避制度。

4.3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加强学术队伍与学术软环境建设。

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完善有利于拔尖人才脱颖而出的培养、选拔机制,重点引进杰出人才。对学科带头人和学术骨干实施分级培养,制定明确的培养计划、目标及措施,对重点发展学科设立科研岗位,对学科带头人实施教学工作解压、以增加其科研精力投入。着力培养研究领域特色突出,以出系列性、高水平学术成果为目标,在国内(外)本学科领域有重要影响的国家级学科带头人。根据博(硕)士学位授予权学科(专业)的基本条件及学科队伍现状,制定未来5年学科队伍建设规划,科学合理地培养与引进,加快队伍结构调整,合理配置人才资源,确保各学科点在各个研究方向上形成一个相对稳定、职称结构和年龄结构合理、高学历的学术团队,促进学科持续、健康发展。

设立学术交流专项基金,加强对外学术交流,支持主办或承办国际和全国性专业学术会议、开展合作研究,以及人才联合培养。实行校内学术报告制度,浓厚学术氛围。

4.4树立学科创新理念,促进科学研究上层次。

各院(系)(学科点)制定本学科的科学研究战略与目标;学校进一步完善促进科学研究与学术成果上层次、上水平的办法与措施,以优势学科、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和国家工程中心为依托,以特色研究领域为支撑点,组织多学科协同攻关,结合国家科技发展纲要,大力推动体现学科前沿研究水平的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和关键技术研究,重点支持争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国家和省部级重大科技攻关项目、“973”等国家级高新技术项目,以此为载体,全面提高学科的科技创新能力与科研水平。重点支持“十一五”期间拟增列博士学位授权学科申报高级别纵向科研课题;采取扶持政策,壮大通用学科、基础学科的研究实力,发展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形成新的科研增长点。

4.5设立专项基金,加大投入力度。

学校设立学科建设专项基金,保证每年投入财务支出总预算5%的经费用于国家、省部级、校级重点学科和学位点的建设。对国家、省部级重点学科,学校按不少于1:1的比例配套投资建设。对每个校级重点学科,学校按每个省部级重点学科配套建设经费的50%投入建设。对新增列博士学位授予权一级学科、二级学位点分别投入50万元和40万元,新增列硕士学位授予权一级学科、二级学位点分别投入20万元和10万元用于学科基础条件建设,学科建设经费按建设规划项目划拨,实行项目管理,严格进行评估考核。对基础学科、学科基础相对薄弱的通用学科的建设投入给予倾斜。

4.6优化学科结构,增强学科综合实力。

按照“学科资源配置优化”原则进一步优化院、系设置,为完善学科结构布局,建立管理体制基础。大力推进“学科创新工程”,按照前瞻性、可行性、创新性原则凝炼学科方向。通过整合与发展,促进学科的交叉与深度融合,增强学科综合实力,培育新的学科增长点,如基于微生物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的相关学科;基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物理学、电子科学与技术的相关学科;基于经济学、法学的相关学科等。通过创新与突破,使学科定位更加准确,特色更加突出,打造学科比较优势,使学科真正走上内涵式发展道路。

参考文献

[1]郭海敏,余为.教育教学改革与建设丛书之十—学科建设[M].湖北人民出版社,2007,9:8~9.

[2]李枭鹰.论学科建设的基本原则〔J〕.高教论坛,2005(1):62~69.

[3]朱雄全.中央民族大学学科建设的思考〔J〕.民族教育研究,2005(4):5~11.

基金资助:湖北省研究生教育研究会第三批研究项目——学科建设管理模式研究(项目编号2007D019);长江大学2006年教育科学研究项目——长江大学学科专业建设的实践研究(项目编号2006026)。

推荐访问: 学科建设 思考 长江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