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课堂 稳步推进 有效提升

2022-03-02 00:12:05 | 浏览次数:

编者按:

又一次冬去春来,我们在寄予新希望的同时,不忘回眸走过的历程。2001年秋季,北京市开始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直至2008年完成了第一轮实验。义务教育的课改实践,推动了北京市基础教育的长足发展,促进了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北京市义务教育课改历程系列报道,将分为“回眸与反思篇”、“评价改革篇”、“教学探索篇”三个系列,回顾课改的发展历程、聚焦评价改革的重大突破、透视多样化教学方式与教学实效性的策略探索。

“在实践中思考,在反思中前行”,将更加坚实我们改革的步伐。希望通过改革,不断地改进与完善我们的教育教学,切实提高中小学的办学质量,为把首都的教育办成人民满意的教育而不懈努力。

从2001年9月开始,北京市部分区县和学校的小学一年级各学科进入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验,由此拉开了北京市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的序幕。7年来,北京市将这项工作作为全面贯彻教育方针、推进素质教育的突破口;作为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核心任务;作为促进首都教育走向内涵发展、在全国率先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重大举措。其中,课堂教学作为课程实施的核心环节,成为新课程下教学研究和实践的“主战场”。几年的实验证明,课程改革取得了明显的成效,课堂教学质量得到了全面提升。

一、构建和谐愉悦的课堂教学文化

自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施以来,以学生为中心、“教学评”三位一体等思想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明确了促进学生的学业成长与全面发展的教学目标。随着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广大教师逐渐将新课程理念转化为有效的课堂教学行为,将对教学凭直觉、缺乏自觉性和规范性的描述转变为在系统科学方法的指导下,运用现代学习理论、教育理论和教师经验,对教学活动进行系统规划,以期达成教学目标的教学设计。在课堂教学实施过程中,多样化的教学方式、生动丰富的课程资源、发展性的教学评价构建出和谐、愉悦的新课程课堂教学文化。

1.实践以自主探究、合作体验为核心的多样化教学方式,促进三维目标的达成。

为了落实课堂教学的三维目标,教师结合教学内容设计了多样的教学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在主动学习的过程中有效完成学习任务。教师依据学科特色,设计了许多实效性较高的教学活动。在教学中,通过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设计方案、获取证据、得出结论、反思等设计环节,为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提高科学素养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教师积极尝试探究学习、合作学习和体验学习等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等方面取得了较显著的成效。同时,教师依据学生心理和认知特点,促进学生有意义的接受学习,发挥启发讲授式教学的特长,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提高接受学习的效率和质量。

课改实施几年来,教学方式的改变为课堂教学带来了生机与活力,经历了从单一到多样,从关注形式到注重实效的过程,提升出一系列教学策略,促进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2.选择贴近实际的教学内容、整合课程资源,创设了丰富生动的课堂教学情境。

新课程由三级课程开发方式代替了原有的统一的国家开发方式,提倡学科综合化,摆脱学科本位的思想,更突出了教学内容既与社会生产、科技进步相关,又有联系学生生活经验和社会实际的问题。新的教材观、课程资源观逐渐在教师头脑中形成。开放的课程资源系统应该结合教学实际,整合利用教科书、信息资源、社区资源,学校资源,教辅学辅材料及其他资源。

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开设体现了课程综合化的改革思路,将小学生需要接受的公民、道德、历史、社会、地理、人文等教育以主题的形式融合安排在一门课程中。综合实践课程则是有计划地将各门学科课程按一定的研究性学习课题整合在一起,使学生在课内外结合的社会实践过程中,综合运用所学的各学科知识。北京市社会大课堂的启动并开展的学科课程教学活动,充分发挥了博物馆、环保部门、商城、纪念馆等社会教育资源的作用,为中小学生创设了更广阔的、更丰富的、更鲜活的课堂。同时,各类课程资源被教师有效地采集、利用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多媒体信息技术改变了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促进了学生的多样化学习,丰富了师生、生生交流的途径。

3.开展促进师生发展的过程性、多样化教学评价,保证教育教学的质量。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进行,促进发展的教学评价观念逐渐深入人心。在课堂教学评价中,促进学生发展的评价成为主要功能。方式多样化、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内容综合化成为新课程课堂教学评价的关键词。

除了传统的纸笔测试、作业外,很多教师布置了多样化的活动性作业。在探究活动、课题研究活动中,教师设计了活动表现记录及评价表,对学生的知识技能、合作情况、参与情况等进行全过程的记录,并进行学生互评、小组评价等。这些资源都保存在学生档案袋中,作为对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重要依据。在新课程中,教师和课堂教学成为评价对象,学生、其他教师、专家和学生家长都成为了评价主体。学校将对学生的问卷调查作为提高教师教学能力、提高教学质量的管理手段。新课程改革中,仍需要客观性强、效度高的纸笔测试,但测试的功能不是甄别、选拔,更多的是通过了解学生学习的困难和障碍,反映、诊断出教学设计和实施中的问题和薄弱环节。

二、教学研究保障课程改革顺利推进

在北京市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施中,为了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帮助教师实现从教育理念到有效实践的转化,针对教学实践中的主要问题,教学研究部门开展了若干专题研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1.探索教研员培训和实验教材教师培训的有效方式,提高教师的专业化水平。

针对教师更需要贴近教学实际的具体指导问题,北京教科院基教研中心于2003年在过程培训中加强了对课堂细节的观察,增加了对每个教学环节的评估,关注教学重难点的落实及细节的处理。

2.针对新课程实施中的实际问题进行专题研究,注重成果的实用性与指导性。

新课程倡导多样化的教学方式,以教学方式的改革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从教学实践中,我们和一线的教师归纳出常用的5种教学方式:讲授法教学、探究学习、合作学习、体验学习和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

为了保证北京市新课程实施中的校本研究质量,通过开展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和实验,推动教学研究向基层倾斜,基教研中心加强了对远郊区县的教学视导。几年来,通过集体视导及不定期到初中、小学的教学视导及与农村中小学“手拉手”活动,加强了基教研中心各学科对农村地区学科教学的指导和研究。

3.建立义务教育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年报制度,保证课程改革的顺利推进。

为了加强对课程实施课堂教学质量的监控与反馈,从2003年起,基教研中心课题组开展了对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教学质量进行监测与评价研究,其监测与评价结果以年报的形式向学校和社会公布。通过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不仅全面掌握了北京市义务教育课堂教学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而且能依据评价结果对课程改革的深化和参与评价的区县给予针对性的指导。

三、对新一轮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的思考与建议

按照教育部的总体部署,2008年底将颁布修订的义务教育各学科课程标准,标志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启动。为此,我们梳理了课改实施中的重难点问题,并提出了解决思路和建议。

1.教研员和教师专业发展问题成为新课程深化的瓶颈,教研员队伍建设和教师培训工作任重而道远。

在课程改革的推进中,新老教研员的交替,使得教研员队伍处于变动和不稳定中,一些教研员的教研水平还有待提高。因此,需要进一步研究教研员专业发展之路,探索一条不断提高教研员专业水平的新模式。教师教学基本功有待进一步提高,一方面,传统的基本功,如板书、板画、组织教学等不能偏废,另一方面,新课程要求的教学设计、教学评价、信息技术应用等还需要加强。同时,教师队伍发展不平衡的现状也越来越突出,各学科特级教师、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数量偏少、年龄偏大,城市和远郊区县学科骨干教师分布不均衡。面对课程教材改革中新形势、新任务和新要求,要不断改进培训内容和方式,积极研究实验教材教师培训的工作模式,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

2.课堂教学实效性有待进一步提高,教学设计和实施中的难点问题需要进一步解决和突破。

影响课堂教学实效性的因素很多,如教学目标的制定、教学方法的选择、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教材的使用等。从2006年开始,课堂教学实效性作为新课程实施的研究重点,通过教学层面的研究和指导,大多数教师在探索新课程、研究新领域方面作出了突出的成绩。但仍有一些教师把握新课程的能力还须提高,还存在对课程标准、教材的理解有偏差,学科特色不突出,关注学生不够,只重教学形式的多样而忽略目的和内容等问题。因此,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将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关键性问题。

3.实现教学资源的共享尚待时日,教学研究成果的推广和应用需要进一步加强。

当前,各地、各校、各学科教学资源的研制与开发都存在不均衡、不规范的问题,要继续加强推广、共享北京市优质教育资源,特别是为广大农村地区及边远地区的教师提供信息。此外,要加强对教师有效使用课程资源的指导,防止课堂教学中资源浪费、为了用资源而用资源的问题。这几年的教学研究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教学案例,需要加强整理,作为重要的培训资料和课程资源进行更广泛地推广和应用。□

(作者单位: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教学研究中心)

推荐访问: 稳步 聚焦 课堂 推进 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