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问题解题技巧大全 [工程问题]

2021-10-24 13:11:07 | 浏览次数:

解决问题(4) 课题 解决问题(4) 课型 新授课 设计说明 本节课的内容属于工程问题的范畴,学生在以前的学习中对这类问题已经有所接触。根据学生的已有知识基础和本节课的教学特点,做如下设计:1.复习铺垫,为 新知的展开打好基础。工程问题的解决主要是理清“工作总量、工作时间、工作效率”这三者之间的关系,所有问题的设置都是围绕这三者来进行的。因此在新课开 始前,让学生弄清“工作总量、工作时间、工作效率”这三者之间的关系,并在本子上写出来,为学生下一步的学习打好知识基础。2.师生合作,共同突破学习难 点。本节课的教学点就是找出工作总量是多少。而例题与以前的知识不同,没有直接给出工作总量,通过质疑让学生想出能否假设出总量是多少,然后分别进行列式 计算,对结果进行比较,得出假设任何数可以得到同一结果。让学生明确假设总量是任何数都可以,从而突破教学难点。

学习目标 1.理解并掌握工作总量、工作时间、工作效率三者之间的关系。

     2.理解工作总量用“1”表示,工作效率用完成这个工作总量的几分之一表示。

     3.会正确解答一般的工程问题,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加强数学和学生生活实际的联系,对数学产生亲切感,提高学生探究、解决问题的兴趣。

学习重点 工程问题的数量关系、特征及解法。

学习难点 理解工程问题中的工作总量与单位“1”的关系,理解工作效率的求法。

学习准备 教具准备:PPT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环节 导案 学案 达标检测 一、复习导入。(7分钟) 1.课件出示工作总量、工作时间、工作效率三个词语。

师:请同学们思考一下,“工作总量、工作时间、工作效率”这三者之间存在着怎样的关系呢? 2.导入:今天我们就利用这三者之间的关系,解决分数中存在的数学问题。(板书课题) 1.小组讨论,得出:“工作总量、工作时间、工作效率”之间存在的数量关系。(工作总量=工作时间×工作效率;
工作时间=工作总量÷工作效率;
工作效率=工作总量÷工作时间) 2.明确本节课所学内容。

1.请写出“工作总量、工作时间、工作效率”三者之间的关系。

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总量 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 工作总量÷工作时间=工作效率 二、合作交流,探究新知。(20分钟) 1.课件出示例7。

一条道路,如果一队单独修,12天能修完;
如果二队单独修,18天才能修完。如果两队合修,多少天能修完? 读题,思考例题中的“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和工作时间”哪些条件是已知,哪个是所求问题? 2.所求问题是“如果两队合修,多少天能修完”,必须知道这条路有多长,可是题中没有给出具体的数量,我们怎么办呢? 1.认真读题,找出题中的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

(已知工作总量是一条道路的长度,两队单独修完这条路的时间分别是12天和18天;
所求问题是如果两队合修,多少天能修完) 2分组讨论“这条路有多长”。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说出可以用设数的方法,假设这条路的长是一个确切的数值。

3.说出自己假设的数值。(10,30,50,1) 2.修一条200m的公路,甲队单独修要4天完成,乙队单独修要6天完成。两队合修几天完成? 解法一:
200÷4=50(米) 3.如果假设,可以假设这条路多长呢? 4.学生分组用自己假设的数值列式解答。

5.展示比较:哪种比较简便?(教师课件展示学生的计算过程及结果) 6.检验结果是否正确。

师:怎样才能知道自己的解法是否正确呢? 4.根据自己所设的数值列式解答。

举例:
假设这条路的长度是10km。

10÷(10/12+10/18) 假设这条路的长度是1。

1÷(1/12+1/18) 5.认真观察每种计算方法,从中选取最优的方法。

(通过比较得出:假设这条路的长度是1的方法比较简便) 6.在练习本上写出自己的检验过程,验证结果是否正确。

三、训练深化。(9分钟) 完成教材第45页第7题。

引导学生找出路程、速度与相遇时间之间的数量关系,然后进行解答。

3.修一条公路,甲队单独完成要4天,乙队单独修完要6天。两队合修要几天完成? 答:两队合修天完成。

四、总结收获。(4分钟) 1.老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2.布置作业。

学生谈本节课的收获。

教学过程中老师的疑问:
五、教学板书 六、教学反思 在教学本节内容的过程中,弄清应用题中的数量关系是基本,教师在教学新课前通过一系列习题的练习,对新课中涉及的基本数量关系进行了回顾和整理,为后面的学习打好了基础。教学新课时 通过问题鼓励、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放手让学生从自己的思维实际出发,对问题进行独立探索、尝试、讨论、交流,学生充分展示自己或正确或错误的思维过程。而在学生难以理解的单位“1”问题上主要采取教师讲解的方式。这样,学生不仅掌握了工程问题的结构特点和数量关系,而且在不同观点、创造性思维火花的相互碰撞中,其发现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得到增强。

教师点评和总结:

推荐访问: 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