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小学数学中分层次布置作业的应用思考]如何给学生分层次布置作业

2021-10-23 12:01:03 | 浏览次数:

小学数学 关于小学数学中分层次布置作业的应用思考 摘要:小学阶段,教学活动的展开应建立在学生和老师关系融洽的基础上,重视课程内容与生活实际的有效结合,基于此本文研究小学数学布置作业存在的问题,总结了两点:教辅材料所占比重偏大;
数学作业内容和数量统一不符合因材施教原则。在此基础上探究小学数学中分层次布置作业的有效应用措施,希望本文的观点能为关注此话题的教育工作者提供参考意见。

关键词:教辅材料;
分层次;
评价模式 引言:现如今,教育界正大力实施素质教育改革。教师在布置数学作业的过程中,应积极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并不是作业越多就越好,要把巩固数学知识点和保证数学质量作为根本目的,高度融合学生所学知识点和儿童的心理特点,创新布置作业的方式,执行分层布置作业模式,促进学生在完成数学作业的过程中提高数学能力,不断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动力。

一、 小学数学布置作业存在的问题 (一)教辅材料所占比重偏大 现如今,社会经济与以往相比有了非常明显的进步,人们的生活也变得更加方便,导致人们变得越来越懒惰。这其中也包括学校的学生和老师。商家看重了这点商机,市面上也就出现了各种各样的教辅材料。每学期学生的教辅材料不止一套,尤其是中年级和高年级的学生。对此大部分的老师都表示使用教辅材料能节约抄题目的时间,有了这个时间,学生就能多做几道题。很明显这迎合了大部分家长和学生的心理,于是就会买很多教辅材料。但事实上,虽然这个出发点是好的,但是却忽略了一个问题,就是贪玩是孩子的天性,大部分小学阶段的儿童都缺乏自觉性。只有极少数的孩子能管住自己,而大不部分的孩子都需要成人的看管。传统模式下,题海战术在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比较常用,但是这种训练方法导致学生理解能力不佳。主要是因为学生在做资料式的题目时,缺乏思考,对题目的理解不够透彻,所以适当做一些需要抄写在作业本上的习题也很有必要[1]。

(二)数学作业内容和数量统一不符合因材施教原则 教学工作受到教育评价管理水平的影响,对作业量有一定要求。在长期的发展中,小学布置的作业都有统一标准。标准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内容,二是数量。如此一来,教师对作业量的控制就比较容易,批改作业也比较容易。这种一刀切的作业布置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忽略了学生的差异。个体成长环境不同,导致发展情况的不同。数学作业内容统一,数量统一,有些学生能很容易完成,而另一部分学生全部完成这些作业就有很大困难。另外作业标准统一也意味着数学作业失去了针对性。这不符合因材施教的原则,会导致优等生产生优越感,但是对于学困生来说,他们却很难看到成功希望,而最终失去对学习的进取心。

二、小学数学中分层次布置作业的有效应用 (一)分层次分类别布置数学作业 小学阶段,为学生布置数学作业应当分类别分层次,如此一来,不管是优等生还是学困生都能看到成功的希望,也就都能体会到成功喜悦。针对学困生,应该为他们布置比较基础的题目,而且教师还应该做好学生的辅导工作,从而达到巩固学生课堂所学的目的。针对班级内部的中等生,应该布置一些综合应用类的作业。针对班级内部的优等生,则应该布置一些综合性比较强、有探究性质的作业,鼓励学生积极创造,给出正确答案。数学老师在布置作业时有一定针对性,体现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同时这也是对学生个体差异性的尊重,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发展的机会。虽然这会在一定程度上加大教师的工作量,但是看到学生在一天天进步,老师也会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二)分层充分,实现课内课外的有效联系 在分层次布置数学作业的过程中,应该对学生进行分组,在小组之间展开交流活动。教师充分了解不同小组的学习情况,为学生提供有效的辅导和帮助。制定的学习体系应该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上,引导学生朝着正确的方向展开学习活动。把正确的学习方式教给学生,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也对数学问题产生浓厚的兴趣。虽然小学阶段,数学教材的内容是非常丰富的,但事实上降解的数学实质性问题是有限的。这些有限的知识,并不能满足大部分学生学习数学的需求。所以教师在讲解课本上数学知识的同时,还应该引入一些课外的知识。使得学生能进行课内课外的联系性学习活动。保证学生能更好掌握和巩固所学知识,积累更多的数学知识,也形成一种能持续发展的能力[2]。

(三)重视对学生思维、分析、理解能力的有效培养 小学阶段,学生学习数学会使用不同的学习方式,由于学习方式不同,学生也会读所学知识产生不同的理解。教师应该运用科学的教学模式,对学生的每一个独特的个性都表示尊重。把每一位同学的实际学习水平考虑在内,实现灵活布置数学作业的目标。以思维能力、理解能力、分析能力为依据,对学生分层。按能力强弱把学生分成A、B、C三层。教学任务是简单的标记、理解练习和探究问题。比如在学习“圆柱体的体积”相关知识时,针对C层次,教师布置的课后作业是在做完作业之后要反复练习这一类型的题,进而保证能熟练掌握相关知识,以保证在日后遇到相似问题时能应对自如。针对B层次的学生,要在考虑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增加教学难度,可以让B类学生尝试做A类作业。要不断鼓励学生,也要积极训练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经过大量的训练,B类学生就很有可能会达到A类学生学习水平。针对A类学生要适当增加教学难度,使得这部分学生的思维能力能够朝着更高水平发展。

(四)强调表扬和鼓励评价模式,也不回避批评 在学生完成课后作业之后,教师需要作出有针对性的评价。评价活动的展开也应该有一定针对性,应该按照不同的层次进行。执行分层评价,目的在与全面了解不同层次的学生是否真正达到了教学目标,从而进一步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善于鼓励学生,也可以选择高一层次的题目。如果学生作对了一道题目,教师就应该对学生表示鼓励。如果学生做错了,老师也应该予以正确的指导,而不是使用攻击性语言,批评学生。对A、B、C三个层次的学生分别作出评价,要与不同层次的学习目标相对应,从而实现对不同层次学习目标的科学衡量。执行分层评价的目的是具体了解学生完成分层目标的情况,增强教学反馈信息的有效性。具体的操作是针对某一层次的题目实施百分制计算,如果学生选择了高一层次的题目,作对一道题就增加相应的鼓励分数,做错不扣分。分层次的教学评价方式以鼓励为主,相关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学生会凭借别人对自己的反应而对自我做出判断,小学生有非常强的可塑性,使用鼓励式的评价模式能为学生的成长提供较大动力[3]。事实上,很多学习成绩不佳的儿童,心理上都有很大压力,如果学生的压力超过了其本身能承受的范围,就很有可能产生破罐子破摔的不良情况。所以对于数学差生,教师要善于缓解学生的心理压力。向学生传递一种信息,就是学生肯定能学好数学知识。另外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也应该科学运用表扬和批评,以保证起到良好的激励和鞭策作用。

总结:综上所述,小学数学中实现对分层次布置作业的有效应用,要分层次分类别布置数学作业,保证分层充分,实现课内课外的有效联系,重视对学生思维、分析、理解能力的有效培养,强调表扬和鼓励评价模式的同时,也不能回避批评。实现对课堂教育模式的有效创新,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执行不同的评价方式。

参考文献:
[1]李荣. 浅谈小学数学的分层次教学[N]. 发展导报,2018-10-23(020). [2]沈兆营.小学数学分层异步教学的实施[J].教育现代化,2018,5(18):345-346. [3]谢先娥.浅谈分层次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J].中国校外教育,2018(07):107-108.

推荐访问: 中分 作业 小学数学 布置 层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