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家庭应急预案]冠状病毒肺炎

2021-10-22 13:10:26 | 浏览次数: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家庭应急预案 一、2019-nCoV概况 (一)病毒情况 本次事件为发端于2019年12月我国武汉市的“2019新型冠状病毒”(2019-novel Coronavirus,2019-nCoV)的感染疫情,世卫组织(WHO)对该传染病的命名为:严重急性呼吸道感染(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Infection,SARI)。该病毒为既往已知的第七种“能感染人”的“新型”冠状病毒,因而在疫情爆发期内的救治/预防过程面临诸多难点。

截至2020年1月23日,相关疫情尚未列入世卫组织(WHO)“全球卫生紧急状况”。原因有二:作为本次疫情疫源地,我国政府已就疫情做出重点部署和严密防范,整体疫情可控(客观规律内可控);
本次疫情规模尚未达到相关状况的感染规模。不可否认的是,此次疫情迅猛,疫情风险值得警惕。

(二)疫情原理 冠状病毒情况。依据世卫组织介绍,冠状病毒种类并不多,致病能力也有差异。除本次的新型病毒,已知“能感染人”的冠状病毒共有6种,其中4种为常见低致病性病毒,通常引起类似普通感冒的症状(如呼吸道症状、发热、咳嗽、气促和呼吸困难等),包括HCoV-229E、HCoV-OC43、HCoV-NL63、HCoV-HKU1。另两种“能感染人”的冠状病毒是中东呼吸综合征病毒(MERS-CoV)和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病毒(SARS-CoV,即SARS)。在缺乏经验和治疗设备的情况下,这两种病毒疫情要迅猛得多。在较严重病例中,感染可导致肺炎、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肾衰竭,甚至死亡。就以往案例看,中东呼吸综合征曾在阿拉伯半岛等地区于2012年引发持续性疫情,造成不少于2494人感染、858人死亡;
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则在2002-2003年间引发我国及世界范围内的严重疫情,造成至少8089人感染、774人死亡。

作为第七种“能感染人”的冠状病毒,“2019新型冠状病毒”的感染特征包括但不限于发热、咳嗽等症状,还有众多以“非呼吸系统症状”为首发症状的感染特征。其他特征包括:以消化系统症状为首发表现的轻度纳差、乏力、精神差、恶心呕吐、腹泻等症状;
以神经系统症状为首发表现的头痛症状;
以心血管系统症状为首发表现的心慌、胸闷等症状;
以眼科症状为首发表现的结膜炎症状;
另有仅轻度四肢或腰背部肌肉酸痛的症状等。

“2019新型冠状病毒”在未防护人群中有较高的传播能力。有统计报道称,2003年SARS疫情中,从首个病例发病到发现第500个确诊病例的过程超过110天,而本轮疫情少于50天,说明本次疫情的人群传播速率可能不亚于SARS病毒。

“2019新型冠状病毒”对人类具有相当高的致病/命性。1月23日,Eurosurveillance杂志发表的一篇论文指出,据统计1月10-21日已治愈出院和死亡的人数,本次疫情病死率的大概率(95%)置信区间为3.9%至32%,均值为14%(意即该样本临床普通治疗下的病死率约为14%)。世卫组织1月23日发布的评估报告指出,在确诊病例中,重症病例占25%。另外,从1月23日国家卫健委公布的17个死亡病例看,80%以上的死者年龄都不低于65岁,同时患有其他疾病。

二、疫情传播情况 (一)疫情规律 请酌情参考:
传播方式:受感染动物-人传播,人际飞沫传播;

易感人群:成年人感染概率较高,老年人(65+)死亡率较高;

疫情周期:病毒潜伏期约2周,目前仍为爆发期。

(二)传播原理 按照社会普通工作人员的生活节奏及下文应急预案的编制需要,本报告将“2019新型冠状病毒”的传播途径分为交通传播、社交传播、医疗传播。

交通传播包括:乘坐公共汽车、地铁、火车、飞机、轮船等公共交通工具的传播路径(含私家车内的传播)。该路径的特点是社会各领域、各地域人员密切杂居,有源传播条件下易造成感染。传播的区域小至从家庭到学校、从宿舍至单位的距离,大至跨省乃至跨国的区域,构成病毒跨场景、跨区域传播的主要路径。

社交传播包括:既定社会圈层交往、习俗性亲朋聚会交往、商场/餐饮区域消费交往、工作场所及公共场所事务性交往等。

医疗传播交往:与传染性因素相关的医疗场所、医护人员及医用废料有关的传播。遇到情况前往就医是正确的行为,但只有在得当情况下才能取得既定效果。必须尊重医者和公共政策以及正常公共秩序,需要明确的是:医院的社会追求是“救死扶伤”,本身并不提供可复制的“健康产品”——这一方面,意味着医院在自身运转负荷内的社会公共产品价值;
另一方面,医院无法满足负荷外的公共服务,或解决所有健康问题的“社会期望”。疫情期间,尤其要警惕“疑似病例”在医院交叉感染”和“未感染人员经意外传播感染”的风险。

(三)疫情情况 截至1月25日24时,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收到30个省(区、市)累计报告确诊病例1975例,现有重症病例324例。累计死亡病例56例,累计治愈出院病例49例。现有疑似病例2684例。目前累计追踪到密切接触者23431人,当日解除医学观察325人,现有21556人正在接受医学观察。累计收到港澳台地区通报确诊病例:香港特别行政区5例、澳门特别行政区2例、台湾地区3例。另外,累计收到国外通报确诊病例:泰国4例、日本2例、韩国2例、美国2例、越南2例、新加坡3例、马来西亚3例、尼泊尔1例、法国3例、澳大利亚1例。

目前,相关严重病毒均无现有可用的疫苗;
开发任何一种新疫苗均可能需要若干年时间。国内外成熟医院对于新型冠状病毒引起的疾病暂无特效治疗方法。但可以根据患者的临床状况进行对症治疗和有效支持治疗。

家庭单位在此类疫情应对中应以预防为主、防治结合。

三、家庭日常生活应急预案 (一)中心思想 本预案拟作为地方公共卫生管理措施的家庭单元辅助措施。

疫情防治工作是“多环节复合系统的长期防护作业”。同时,考虑到未感染个体对于受感染群体的“易感性”,良性的应对心态和按部就班的应对思路对于疫情防治至关重要。

(二)具体思路 需要家庭、工作单位和社会防范的多领域环节的合力致胜;

需要和谐和睦的家庭生活氛围和乐观从容的生活理念;

需要家庭成员实践中全面“提高安全意识、加强安全防范”;

需要相信科学攻坚克难的勇气和沉着冷静应对的积极心态;

需要全体对重点环节做到不留遗憾、对各个环节不留死角;

需要共同维护卫生指标线不低于家庭防范体系“木桶短板”。

(三)物资储备 疫情防治期间,战略物资储备属重要工作。需授权人员专门负责卫生事务统一具体协调管理,其余成员优先协调配合工作。相关工作涉及但不限于下述内容:
物资储备 物资储备应专款专用、按照不低于三级响应的中长期对抗思路进行,包括但不限于:三级,日常使用频度且补充便利;
二级,短期物资集中消耗频度、补充有难度但可及;
一级,中长期物资集中消耗频度且难于补充、需要寻找日常替代品。相关级别由授权人员协商处置,平衡额度内可以不计成本。

相关物资包括但不限于食品、口罩、抗生素(含针对性和广谱性抗生素药品,如头孢、利巴韦林等),日化产品(如肥皂、洗衣液等),抗腹泻类&镇痛类&外伤药品、消毒液及其他医疗耗材等。物资管理应重视库存使用(合规)储备和保质期限,须定期更新。

物资管理与使用 除食品的日常管理外,其余物资的配备使用可参考下表:(件/月/人)。

考虑到疫情的各个传播途径、各个应对措施的有效性诸方面,应不断反思总结有效的资源调配使用思路,不断改进。以上表口罩为例,N95口罩的常规包装通常为20件/盒,8盒/箱,保质期3年。由此,家庭三级响应下,三口之家的每月日常储备应以(30/20)盒*3人*1月=4.5盒为单位进行储备。

同时,物资储备总有不及时的状况和用完的时候,遇到这样的状况更应该平心静气地“更好地去应对”。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很多,各自效力不同但紧急情况下聊胜于无。以消毒液和口罩为例,家用消毒液为日化洗涤防护用品,来源往往充足且使用效率高,因而可以多储备且不担心消耗过快;
医用外科口罩质优价廉适合平时大量采购使用,N95口罩成本较高但同样可以普及为防雾霾日常用品进行集中采购——如果两种口罩在采购间隔期出现不足,可每人常备3只普通口罩进行备用防护(一只使用,一只清洗晾干备用,另一只紧急备用);
可视情况采用适宜的消毒液对口罩消毒,但应防范成分灼伤呼吸道和皮肤,造成免疫力降低。

监督协调与管理 在进行卫生安全监督与管理的过程中,对于全局各环节“木桶效应”短板的防范处理远比“偏执”依赖某一环节的某一措施安全有效。过程中应尤其注意,物资采购环节应注意防护系统的闭环控制,严格避免因此感染。采购过程中的亲力亲为需转入下文“家中外出人员管理”,而网购到家则可转入下文“外来物品管制”。

(四)简化操作流程 居留人员的安全管理 日常消毒液(合规)拖地/喷洒高频公共物品、空气过滤消毒(视情通风或设备过滤)、个人清洁(肥皂流水洗手20秒+)、餐饮具和衣物消毒、外来物品管制(外置隔离,消毒液喷洒,闲置4小时+),外来人员管制(能不见的不见,必须见的优先电话,必要接见视情况戴口罩、喷消毒液),家中外出人员管理(外出归来汇报后进家,特情则转入疑似接触)。应尤其避免老年人和免疫系统受损(如慢性心脏病、肺病、肾病及糖尿病)患者接触病人。

外出人员的安全管理 日常安全防护(如无必要,视情况外出期间室内外全程戴口罩),对于办公场所消毒(视情喷洒消毒水)、行程卫生管理(避免使用人群密集的公交车和地铁及空气污浊的出租车,避免闹市区),拒绝不必要接触(合理简化工作流程),保持心情愉快(放轻松)。疫情期,应着重避免在人群密集区域活动
对于家庭采购需求,应汇总集中采购(结合上下班等外出流程)。

需要强调的是,无论是居留人员还是外出人员,均应保持良好的心态(采取措施后适度放松,如喝茶、养花和绘画等陶冶性情的活动),保持精力充盈(避免大体力消耗和不必要劳动)并注意提高免疫力(如食补、药补)。避免过度重视造成的紧张压力,避免对于生活意蕴的过度影响。

疑似高危接触安全管理 如果发生任何人与疑似/确诊2019-nCoV感染者接触,则应从第一次与患者密切接触之日开始监测健康状况,直至最后一次与患者密切接触后14天结束。监测内容包括:每天测量体温2次以检测发烧情况;
咳嗽,呼吸短促或呼吸困难;
其他需要注意的疑似早期症状包括畏寒、身体疼痛、咽喉痛、头痛、腹泻、恶心/呕吐和流鼻涕等。如果出现发热或任何相关症状,请立即上报。同时应注意:将所有使用过的一次性手套、防护服、口罩和其他污染物品放入带有塑料袋的容器中集中处置;
处理这些物品后应立即流水肥皂洗手(20秒+)。

推荐访问: 肺炎 应急预案 冠状病毒 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