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案|

2021-10-10 10:42:00 | 浏览次数:

备课时间 上课时间 课题 1.水到哪里去了 课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水变成水蒸气的过程叫蒸发。2,水蒸气是看不见的,我们周围的空气中也有水蒸气。

过程与方法:学生观察比较自然状态下和封闭情况下水的蒸发现象的异同。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意识到猜想必须用实验来验证的科学方法。

教学重点 学生观察比较自然状态下和封闭情况下水的蒸发现象的异同,理解蒸发的概念。

教学难点 分析凝结现象,解释塑料薄膜上出现小水珠的原因。

教法 讲解法 学法 自主学习法 教学准备 学生分组材料:三杯常温水,橡皮筋一根,塑料薄膜一块 老师准备:1.先倒一杯200毫升的水,再把黑板擦干净。2.湿毛巾(不要有太多水分)、水变成水蒸气的漫画(有几个水分子是后贴上去的,可以摘下来) 教学过程 一、聚焦 1.小魔术:烧不坏的手帕 同学们喜欢看魔术表演吗?今天老师就给大家表演个小魔术:大家看这是一块普通的手帕,我把它在魔水中泡一下,再拿出来,用火点燃。大家猜一猜,手帕会被烧坏吗?(火熄灭后,让学生检查手帕是否完好无损。) 复备 问:手帕为什么烧不坏呢? 2.大家都猜手帕烧不坏与水有关。那我们就来研究水。水还有哪些形态?(课件展示自然界中不同形态的水) 二、探索 1.用湿毛巾在黑板上板书“水”字,请大家观察这个水字有什么变化?你认为水到哪里去了?板书课题(学生猜想) 2.生活中像这样水干了的现象,你们能举几个吗?(学生举例)出示课件水干了的现象。

3.黑板上的水、衣服上的水,地面上的水以及大家所说的这些地方的水都跑到哪里去了?(空气中)变成了什么?水慢慢飞到空气中变成了一种气体,叫做水蒸气。

4.下面我们来用实验证明我们的解释。

(1)向两个大小相同的杯子里加入等量的水,标出水的高度。

(2)用塑料薄膜盖好其中一个杯口,并用橡皮筋固定。另一个不盖。

(3)把它们放到通风和向阳的位置。

(4)2-3天后,观察两个杯子中水量的变化。

三、研讨 1.怎样解释两个杯子出现的不同现象?依据是什么? (1)虽然我们看不见,大家发挥你们的想象,水是怎样变成我们肉眼看不见的水蒸气进入到空气中呢?闭上眼睛想象。

(2)老师这里有一幅漫画形象地表示出这一过程。(出示水变成水蒸气的漫画演示) 水是由我们肉眼看不见的极小的微粒组成的,这些微粒在水中不断的运动。靠近水面一些淘气的微粒就会跑到周围的空气中,就像这样一个一个跑出去的。我们把水变成水蒸气的过程(画箭头)叫做蒸发。

(3)像刚才黑板上的水变干蒸发了,我们可以说黑板上的水蒸发了,那玻璃上的水会蒸发吗?地面上的水会蒸发吗?敞开的杯子或盆里的水会蒸发吗?江河湖海里的水会蒸发吗?还有哪些地方的水会蒸发?(小结:只要有水存在,蒸发现象无处不在。) 2.你在透明塑料盒子中看到了什么?你认为它们是什么? (1)老师来做个演示实验。

这是三杯相同温度同样多的常温水,在三个蒸发皿里分别倒热水、常温水和碎冰块,同时把三个蒸发皿分别放到杯子上方,过一会儿,用手摸一  摸三个蒸发皿的底部有什么?(注意不要烫到手) (2)指名到前面摸一摸,汇报观察结果:你观察到了什么? (3)这里的水珠是从哪儿来?水蒸气是在什么情况下变成水的? (4)小结:当水蒸气的微粒遇到较冷的杯底,就像我们同学在很冷的时候抱在一起一样不断地抱成团,几千亿几万亿颗水蒸气微粒遇冷抱在一起就变成了“水”。水蒸气冷却变成水,这种现象叫凝结。

3.水蒸发后变成了什么?那教室里有水蒸气吗?(用手指一指,问:这有吗?哪儿有吗?也就是说水蒸气就在我们教室每一处的空气当中。)还有哪些地方有水蒸气?{操场上有水蒸气吗?家里有水蒸气吗?概括的说水蒸气是无处不在的。

4.既然水蒸气就在我们身边的空气当中,大家仔细看一看,你看见水蒸气了吗??你觉得水蒸气是什么样的?(可以用多种感官)。谁能完整的说一说水蒸气的特点? 5.出示维恩图,比较水和水蒸气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四、拓展 解释:手帕为什么烧不坏? 五、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水和水蒸气的有关知识,你能说一说水和水蒸气有什么关系吗? 板 书 设 计 这 1.水到哪里去了 看不见 (时刻)蒸发 无色无味 水 水蒸气 (液体) (遇冷)凝结 ( 气体) 无处不在 备课时间 上课时间 课题 2.水沸腾了 课型 新授课 知识与技能:沸腾是水受热超过一定温度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沸腾过程中水的温 教学目标 度不再发生变化。

过程与方法:探究活动中,通过猜测、观察、实验、研讨等发现事实,发展思维。利用文字、图表、图画等方式描述观察、实验结果,并对结果进行分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形成尊重事实、重视证据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水加热过程的变化。

教学难点 实验器材的组装和使用。

教法 观察法 动手操作法 学法 自主学习法。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漏斗、塑料袋、教学课件 学生准备:学生活动手册;
小组准备:三角架、石棉网、烧杯、酒精灯、温度计、硬纸盖、水、(计时器)。

教学过程 学科与德育有效融合:
一、聚焦:揭示课题(预设2分钟) [材料准备:教学课件] 1.课件出示图片 提问:你烧过水吗? 提问:如果我们不停地给水加热,会出现什么现象? 2.揭示课题:水沸腾了(板书) 二、探索:给水杯里的水加热(预设20分钟) 复备 (一)预测活动 (如果我们不停地给水加热,会出现什么现象?)说一说或画一画对这个问题的看法。记录在书本的记录框里。

(预设:(1)说:水里看见气泡,水面上看见白色的气体等;
(2)用画图的形式。) (二)给烧杯里的水加热 [材料准备] 教师准备:漏斗、塑料袋、教学课件 学生准备:学生活动手册;
小组准备:三角架、石棉网、烧杯、酒精灯、温度计、硬纸盖、水。

1.给水加热的实验,我们的需要安装什么样的装置呢? 2.ppt展示实验装置,认识实验器材名称及作用。

3.结合微课或其他视频了解酒精灯的使用。

酒精灯使用参考视频(可用其他微课、网络视频):
4.结合ppt,学生了解测量水温的方法。(教师补充介绍。) 5.实验安全提示。

6.分组组装实验装置,开展实验,在活动手册上记录实验现象和数据。(屏幕出示电子计时器或分组提供计时器。) 三、研讨:实验发现(预设18分钟) 1.提问水在加热的过程中发生了哪些变化? 水在加热的过程中温度不断上升,沸腾后温度不再上升。水在加热的过程中,我们看见杯底有气泡产生,气泡上升并且不断变大,到水面时气泡破了,水面看见热气产生。

2.提问:水在达到什么温度时沸腾? 正常压强下是100℃。(同时让学生明确温度计的100℃就是以水沸腾时的温度为基础规定的。) 提问:水在沸腾过程中我们看见了什么现象? 水在沸腾过程中我们看见温度保持不变。

3.演示实验:水变成水蒸气的体积变化 小结:水变成水蒸气后体积会变大。

板 书 设 计 这 2.水沸腾了 水 中:气泡产生 水加热 水 面:气泡破裂 水面上:热气产生 水沸腾:
100℃ 教 后 反 思 3.水结冰了 课型 新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当环境温度低于0℃,水的温度下降到0℃时,水开始结冰,从液体状态变成了固体状态。2.水在结冰过程中,要向周围放出热量。

过程与方法:观察、记录冰的特征,并比较冰和水的相同与不同。

情感态度、价值观:乐于在实验观察活动中保持认真、细致的态度。

教学重点 观察冰的特点和水结冰过程中的温度变化。

教学难点 水为什么会结成冰。

教学 教师讲授 学法 动手操作法 教学准备 小组:观察用冰块及盛放冰块的浅盘,保温杯1个、冰块1杯、试管1支、8毫升纯净水(或自来水)、水温计1支。

课时 一课时 授课时间 课前三分钟:
教学过程 备课 一、冰的观察 1.师:同学们一定见过冰吧,能说一说冰是什么样子的吗? 2.师:每个小组桌上放着冰,这是老师昨天把水在冰箱的冷冻槽中,今天取出来的一些冰,今天我们就来观察一下冰是怎么样的和水为什么结成冰了。

板书:水结冰了 3.师:接下来我们就来认真的观察冰,及时把冰的特点记录在P48的维恩图中,同时要注意手小心被冰冻坏。

4.学生观察后汇报交流。(预设:冰是没有颜色的、没有气味的、透明的、比较硬、很光滑、温度低、易融化、冰块会浮在水上面、水结冰后占据了更大的空间等。) 5.水是我们上学期所探究过的,它的特点肯定还记得,我们把水和冰做一个比较,及时把结果记录在维恩图中。

6.学生比较后汇报。(预设:水是没有颜色的、没有气味的、透明的、会流动的、没有固定形状的液体等;
水和冰的共同点:都是没有颜色的、没有气味的、透明的) 7.师:大家一起来看一下这个维恩图,水和冰的相同点和不同点都展现在这里,水是液体,那么冰呢? (学生发表意见,并请他们阐述原因。) 通过讨论得出结论:(1)冰是固体,因为冰具有固体的特点。

(2)水结成冰以后,形态发生了改变,从液体变成固体。

二、水在什么温度时结冰 1.师:我们知道了把冰放在冰箱冷冻槽内里水会结冰,但水到底是在什么温度的时候会结冰呢?我们一起来探究一下。

2.指导学生阅读书P49,然后请学生讲讲这个实验应该怎么做? (预设:(1)在细而短的试管里加入大约8毫升左右的纯净水,用温度计测量并记录试管里水的温度。(2)拿一只塑料杯(在外面包裹一块干毛巾),在杯内装满碎冰,把试管插入碎冰中。用温度计观试管里的水温的变化。(3)在碎冰里加入很多食盐(加盐可制造更低的温度),保持几分钟持续观测试管里的水温。(4)如果观察到试管里的水开始结冰时,读出温度计的示数。) 3.师:清楚怎么做了吗?请组长来领器材,同时主意轻声交流,仔细观察。

学生实验,教师巡视。

4.汇报交流观察到的现象。师:现在你能回答水在什么温度时会结冰了吗?是什么使水的状态发生了变化? (预设:水在0℃时会结冰。温度的变化使水的状态发生了变化) 5.师:能解释冰箱里的水为什么会结冰了吗? (预设:冰箱中的低温使水向周围放热,温度降低,降到0℃时,使水的状态发生了变化,结成了固态的冰。) 三、拓展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吗? 板书设计:
3.水结冰了 水(液态) 凝固 冰(固态) 教学后记:
课题 4.冰融化了 课型 新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当环境温度高于0℃,冰的温度升至0℃时开始融化;
冰在融化过程中,温度会长时间保持在0℃,直至完全融化成冰。2.冰在融化过程中,要从周围吸收热量,热量是使水的状态发生变化的重要因素。

过程与方法:观测并记录冰块融化过程中的温度和现象。

情感态度、价值观:养成在实验观察活动中保持认真、细致的态度,意识到细致的观察能获得更多的发现。

教学重点 经历冰融化成水的过程中现象的观察。

教学难点 探究促进冰融化的因素。

教学 教师讲授 学法 动手操作法 教学准备 小组:
烧杯一只(内盛小半杯冰块),温度计4支,冰融化时 温度记录表(参考书P50),冰融化时周围空气温度记录表,可封口的小塑料袋1只、冰块1块(要求每组的塑料袋、冰块的形状、大小规格一样)。

课时 一课时 授课时间 学科与德育有效融合:
教学过程 备课 一、观察冰的融化 1.师:上节课我们探究后得出了液态的水在0℃以下就会凝固成冰,那么固态的冰能够重新变成液态的水吗?在什么条件下能够变成水呢? 2.学生根据已有生活经验做出预测。

3.师:你们亲眼看到过冰的这个融化过程吗?这节课让我们一起亲自来看一看。板书:冰融化了 师:我们要怎么来观察呢?请大家一起看书P50 4.学生介绍观察方法,师生共同补充。

(预设:(1)把冰块放入烧杯内,用温度计测量,并记录冰块的温度。(2)让冰块自行融化。在冰块融化的过程,按均匀的时间间隔测量温度。(3)当冰块完全化成水时,记录温度计上的读数。) 5.师:方法知道了之后,我们就来测量一下吧,同时记录冰块融化时的温度和周围空气的温度,每隔1分钟测一次,把数据记录在P50的表格中(可增加一个测量空气温度的表格)。

冰块融化时的温度记录 时间 1分钟 2分钟 3分钟 4分钟 5分钟 …… 温度 冰融化时周围空气的温度记录表 时间 1 2 3 4 5 …… 盛放烧杯内空气温度 紧靠烧杯外壁空气温度 远离冰块处空气温度 6.汇报交流观察到的现象,然后根据这些现象总结。

(预设可以得出的结论:在周围环境温度超过0℃时,就可促使冰融化;
冰在融化过程中,温度始终保持在0℃,但紧靠冰块的空气温度下降了(冰块融化过程要不断从周围空气中吸收热量);
待冰块完全融化成水后,温度还会继续上升。) 二、加快冰的融化 1.师:我们刚才观察了冰的融化过程,你有办法让冰融化的更快一点吗? 2.学生预测方法。(预设:把冰块放到温度更高的地方;
把冰块放在太阳、灯光等下面;
用手把冰块焐热。……允许学生创造性的思维。) 3.师:接下来我们就来一个融化冰的比赛,比一比哪个小组融化冰的水平最高,每个小组先讨论下你们打算用哪种方法。

4.师:方法都讨论好了吧,老师给每个小组准备了一块大小一样的冰,放在同一种透明的塑料袋中,要求塑料袋的袋口一定要保持密封。一般只能改变一个变量,记录下冰完全融化的时间。在比赛的过程中各小组也可以相互观察和监督。

5.学生实验后汇报交流。(预设:在冰融化的过程中,可以观察到塑料袋的外壁上有很多小水珠。) 6.师:通过刚才的观察,你能说说是什么使冰的状态发生了变化? (预设:热量是使物质状态发生变化的重要因素。) 三、拓展 1.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吗? 2.师:在冰融化的过程中有什么新的问题出现吗?(如水珠是从哪里来的?) 板书设计:
4.冰融化了 熔化 冰(固态) 水(液态) 教学后记:
课题 5.水能溶解多少物质 课型 新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水能溶解食盐和小苏打。同样多的水能够溶解的食盐和小苏打的质量是不同的。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比的方法研究同样多的水中溶解的食盐和小苏打的质量。

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会使用对比的方法观察实验现象。

教学重点 通过对比实验探究食盐和小苏打在水中的溶解能力。

教学难点 设计对比实验来说明食盐和小苏打在水中的溶解能力不同。

教学 教师讲授 学法 动手操作法 教学准备 食盐20g,平均分成8份;
小苏打20g,平均分成8份;
装有水的烧杯2个、玻璃棒2根、学生活动手册等。

教师准备:学生实验材料一套、课件等。

课时 一课时 授课时间 学科与德育的有效融合:
教学过程 备课 一、聚焦 1. 出示图片:红糖在水中慢慢溶解。

提问:在生活中我们经常把食盐和红糖放入水中,食盐和红糖会溶解在水中。还有哪些物质也能溶解在水中? 2. 引出小苏打并简单介绍。      3. 出示一杯清水和若干食盐、小苏打。

提问:如果我们把它们不断地加入这杯水中,它们能一直溶解下去吗? 设计意图:通过问题引入,唤起学生的前概念“水能溶解一些物质”,并进一步引发学生思考: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是无限的吗?激起学生对“比较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的探究兴趣。

二、 探索 活动一:设计对比实验 1. 教师提问:猜一猜,食盐和小苏打哪一种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强?我们可以怎样做这个实验? 2. 引入对比实验。

通过向两杯等量的水中,分别加入食盐和小苏打并比较它们的溶解能力。

3. 实验设计,小组讨论。

(1)对比实验应该设置哪些实验条件? (2)怎样取同样多的水? (3)食盐和小苏打每次放多少? 4. 明确实验方法。

(1)在两个相同的透明杯中分别倒入50毫升冷水;

(2)分别往两个水杯中加入1份食盐和1份小苏打;

(3)用搅拌棒搅拌至完全溶解;

(4)重复第二步,直到食盐、小苏打不能溶解为止。

5. 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

在做实验时,为什么要一份一份地加入? 若某一份没有全部溶解,份数如何计算? 6. 出示实验记录单。

活动二:探究溶解能力 1. 出示实验材料。

2. 出示实验提示。

(1)明确分工,相互合作。

(2)轻轻搅拌,不要溢水。

(3)没有溶解,不算一份。

3. 分发材料,小组观察,教师指导。

4. 引导学生思考以下问题。

50毫升水中溶解了多少份食盐?多少份小苏打? 食盐和小苏打的溶解能力相同吗? 设计意图:对于刚上三年级的学生来说,让他们直接设计对比实验还是有一定难度的。因此,设计实验时,教师要一步一步引导学生思考怎样做可以使对比更有效。明白了对比实验的重点和难点,可以为学生后续规范地进行对比实验打好基础。

三、拓展 1. 拓展资料。

不同的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是不同的。

在温度等条件发生变化时,同一物质的溶解能力也有变化。

2. 课后实验。

厨房中有许多物质都能在水中溶解,比如白糖、味精、食盐、小苏打等。

哪一种物质的溶解能力比较强?如果想在家里做实验,我们可以怎么做呢? 设计意图:让学生从课堂的实验延伸,课后寻找生活中溶解的例子并继续研究,促进学生进一步了解溶解在生活中应用的广泛性和重要性。

板书设计:
5.水能溶解多少物质 食盐 小苏打 约18克 约5克 溶解能力强 溶解能力弱 教学后记:
课题 课型 新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 教师讲授 学法 动手操作法 教学准备 课时 一课时 授课时间 课前三分钟:
教学过程 备课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课题 课型 新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 教师讲授 学法 动手操作法 教学准备 课时 一课时 授课时间 课前三分钟:
教学过程 备课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推荐访问: 上册 科学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