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教育家汪达之教育思想与实践及现实意义之研究

2022-05-12 10:15:04 | 浏览次数:

人民教育家汪达之的教育思想与实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遗产宝库中的宝贵精神财富,研究汪达之的教育思想与实践对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建设和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借鉴价值和现实意义。

我们党和国家的领导人早就对汪达之(1903.4.21~1980.3.27)以及他所从事的教育事业作出过高度评价。毛泽东主席给新安旅行团(以下简称“新旅”)的复信,既是对“新旅”全体同志的亲切关怀,也是对“‘新旅’之父”汪达之的充分肯定。国家名誉主席宋庆龄号召青少年学习“新旅”精神,其中也自然包含着学习汪达之的精神。时任广东省委书记习仲勋曾亲自批准为在“文革”中酿成的汪达之冤假错案平反。习近平总书记亲切接见“新旅”老团员曹维东并向他颁发老红军纪念章,也是对汪达之丰功伟绩的充分肯定。

一、汪达之教育思想主要体规在哪些方面?

汪达之教育思想不仅是多方面的,而且还是首创的,是非常具有创新精神和与时俱进的,是符合当时当地中国国情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科学的民主的大众的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在:

1.“为旧教育唱葬歌,为新教育唱进行曲”,是汪达之“综合技术”教育思想的高度概括

汪达之的“综合技术”教育思想发韧于早在创办新安小学时期,体现在《新安小学四年来在实际生活的体验上所找到的理论》的论述中:①指导劳动者取得现实生活需要的教育。②指导生产者创造平衡的新社会的学校。③用体力从事于劳动生产的真本领以锻炼脑力的教育。④指导学生自动地组织集团以解决生活需要的学校。⑤科学与艺术综合的生活进程。

2.“自觉觉人,自立立人”,是汪达之儿童教育思想的集中体现

汪达之儿童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在:①对儿童教育高度重视。②对儿童身体健康的高度重视。③对儿童艺术教育和科学教育的高度重视。④对培养儿童民主意识和独立思考能力的高度重视。

3.“行万里路,读万卷书”,是汪达之“旅行修学”教育思想的独特创造

汪达之的“旅行修学”的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在:①新安儿童旅行团旅沪的初步尝试,为汪达之“旅行修学”教育思想的萌芽,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②新安旅行团旅行全国的成功实践,为汪达之“旅行修学”教育思想的形成,树立了一座不朽的丰碑。③华东干部子弟学校北撤南下的“火线办学”,又为汪达之“旅行修学”教育思想的丰富,创造了“流动教育”的奇迹。

4.“事业为经,恋爱为纬”,是汪达之“婚恋家庭”教育思想的生动写照

汪达之的“婚恋家庭”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在他个人的恋爱婚姻观与他和杨南琛传奇的烽火姻缘和他的家庭教育观与怎样教育子孙的实践之中:①他的爱情观是:“爱情是建筑在同一目的的事业基础上,才能滋长发荣。”②他的婚恋观是:“事业为经,恋爱为纬。”③他的家庭教育观是:“不仅站在家庭的立场,而且还要站在国家民族的立场,要用极大的可能和力量,来保护他们应享的民主权利,教养他们成为贤良儿孙,成为优秀的国民。”

二、汪达之有哪些重要的教育实践?

汪达之在创造性地实践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事业中,结合中国革命和建设各个时期不同的国情、社情、民情、校情以及不同的工作岗位,创造出的不少教育实践范例,都可堪称为中国现当代教育史上成功的经典之作。有的简直还可堪称为中外青少年儿童运动史和中国革命教育史上的奇迹。主要体现在:

1. 淮安新安小学的艰苦创业,是汪达之“生活生存”教育实践的开篇力作

1930年,27岁的青年汪达之在风雨飘摇中临危受命,接任苏北淮安县新安小学第二任校长,一个人苦撑危局,将刚创办还不到8个月并处于绝境中的新安小学,仅用5年时间就办成成效卓著的生活教育实驗基地,在中国现代教育史上谱写了一曲“为旧教育唱葬歌,为新教育唱进行曲”的壮丽凯歌。陶行知为汪达之等“新安小学同志”亲笔题词“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当代诗人赵恺则盛赞:“新安小学超越学校本意,具有象征品味。它象征民族气节,象征人类品质。新安小学是世界历史的旷世之作、惊世之作。”

2.新安儿童自动旅行团的赴沪旅行,是汪达之“旅行修学”教育实践的成功尝试

到了1933年秋天,汪达之将新安小学七个基本学生组成新安儿童自动旅行团,到正在进行民族解放斗争的上海去旅行考察50多天。他们依靠自己上街卖书卖报,到各大、中、小学校去演讲等方式取得生活费用,培养了孩子们爱国主义情感和自理自主的自治能力。陶行知盛赞此举是“划分新时代”的“伟大的宝藏”,并赋诗道:“没有父母带,先生也不在。谁说小孩小?划分新时代。”

3.新安旅行团的旅行修学,是汪达之“综合技术”教育实践的经典范例

1935年,汪达之将新安小学14名基本学生组成新安旅行团,自任“顾问团员”。“新旅”历时17年、行程5万里、足迹遍及22个省市,把“新旅”发展成为曾先后有600多名团员参加过的中外闻名的青少年儿童革命团体,成功地把人才培养与宣传抗日救国,参加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新中国建设有机地统一起来,为抗日战争和争取民主中国的胜利作出了特殊的卓著贡献,同时又为党和国家培养了一大批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

4.华东干部子弟学校的北撤南下,是汪达之“火线办学”教育实践的创新精品

1946年,解放战争爆发后,汪达之奉命任华东干部子弟学校校长,率领5所学校近百名师生随军作战略转移,进行长期和长途的火线流动教育,历时3年。有一次艰苦行军就长达一个月。驻扎后相对稳定时除进行正常的教育教学工作,还参加当地的土改及机关查整运动。既出色地完成了学校师生随军作战略转移的任务,又紧密结合解放战争的战场险境,创造了火线办学的教育奇迹。

5.南京晓庄师范学校的恢复重建,是汪达之“师资建设”教育实践的良好开端

1950年春,经南京市委建议,华东局批准恢复南京晓庄师范学校。汪达之奉命调任校长。他继承恩师陶行知的事业,负责复校大任,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恢复“晓师”的头等大事来抓,继续为新中国师范教育培养人才。

6.全国普通话语言研究班的首创办学,是汪达之“语言文字”教育实践的成功尝试

1955年,时任教育部师范教育司专员的汪达之奉调任全国普通话语言研究班副班主任,主持工作。班主任由教育部叶圣陶副部长兼任。该班于1956年2月正式开学。连续办了四期,每期半年,为全国推广普通话培养了一大批骨干师资。1956年,“文改会”撤销普通话语言研究班,汪达之曾先后几次写信给周恩来总理、陈毅副总理和毛主席、党中央,恳请“有重新考虑的必要”。后因机关机构精减,此建议未能被采纳。

7.广东民族学院的办学实践,是汪达之“少数民族”教育实践的重大突破

1960年,57岁的汪达之调任广东民族学院党委书记兼副院长。他带领同事们跋山涉水,披荆斩棘到五指山深处少数民族村寨招生,把身穿着树皮衣、脸上刻着文身、文化很低的青年培养成少数民族干部。据汪汀博士考察后认为,汪达之从事的教育事业和方法比美国的哈佛、耶鲁那些顶尖学校挑选最优秀的学生来培养更为了不起,因为他是把贫困农村的穷孩子、战乱时期的难民子女和海南深山里没有文化的少数民族青年都培养成人才。

三、研究汪达之、学习汪达之有什么现实意义?

为谁办学的问题,是事关教育方向的根本性问题。人民性是汪达之教育思想最显著特征。汪达之处处为人民所想,急人民之所急。他办教育,立足于中国最广大的农村和国家需要,以帮助解决百姓和孩子们生活急需和未来发展为目标。主要体现在:

1.汪达之教育思想为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和如何培养人才,提供了成功的范例

试想我们现在的教育,如果都能像汪达之那样培养起学生具有“健康的体魄,生产的技能,艺术的兴趣,征服自然的能力,改造社会的精神”的话,我们现在教育存在的问题或许不会出现这么多,这么严重。汪达之那种在艰苦卓绝条件下,以乐观、积极的态度去面对困难,凭借自己双手和勤奋劳动去解决,他这种始终坚定为天下劳苦大众谋福祉的信仰和自力更生、勤俭办学思路,无疑给我们当下办教育特别是落后地区办教育以及经济发达的都市教育,提供了很好的智力支持。

2.汪达之教育思想为继承、创新、发展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接办风雨飘摇中的新安小学、缔造赴沪旅行的新安儿童自动旅行团、率领奔赴全国宣传抗日救国的新安旅行团旅行修学等成功的教育实践,是汪达之对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的继承性创新和创新性发展。

3.汪達之教育思想为建设符合当前新时代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

弘扬汪达之为救国救民奔走呼号和为新中国教育事业呕心沥血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高风亮节,发扬汪达之“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敬业奉献精神和“给旧教育唱葬歌,给新教育唱进行曲”的改革创新精神,继承汪达之爱国爱党、追求真理、坚持原则、百折不挠、坚强不屈、勇于实践、大胆创新、艰苦奋斗、关心群众、团结同志、爱生如子的高贵品质和优良传统,学习汪达之跟着共产党走的坚定正确的政治立场和对共产主义坚定不移的理想信念,对于促进我们今天新时代教育改革和加强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建设等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汪达之终身从教、艰苦创业、爱岗敬业的崇高师德,曾激励我不改做教师的初心,确立了继续从事教育事业的坚定信心;他敢为人先、锐意改革、奋发进取的不断创新精神,曾引领我积极投身教育改革,努力从事教育教学课题研究,并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他坚定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也曾为我从“草根”走向“特级”起到了很好的引领作用。让我们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在各自的教育岗位上学习、继承、弘扬像人民教育家汪达之教育思想与实践这样优秀的文化教育传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砥励前行!

作者简介:

刘友开,江苏省特级教师,镇江市润州区语文名师工作室主持人兼导师,出版专著《汪达之教育文集》《刘友开:语文教学新探索》等23本,曾获得全国首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百佳先进人物等荣誉称号。

推荐访问: 教育家 现实意义 实践 思想 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