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中学教资教育知识与能力简答题

2021-10-09 22:51:46 | 浏览次数:

教育知识与能力(简答题) 1教育与生产力之间的关系 ★ (1)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作用:(龟速构防守)(规、速、构、方、手) ① 生产力决定教育的发展水平 ② 生产力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

③ 生产力制约着人才培养的规格和教育结构 ④ 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学内容、方法、组织形式和手段 (2)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两再一新促生产) ① 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基本途径 ② 教育是科学知识再生产的最有效形式 ③ 教育是进行技术创新的一个重要手段 2简述教育的文化功能 (两传选新促文化)★ ① 教育具有传递、保存文化的作用 ② 教育具有传播、交流文化的作用 ③ 教育具有选择、提升文化的作用 ④ 教育具有更新、创造文化的作用 3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表现★ ①学校教育按社会对个体的基本要求对个体发展方向做出社会性规范;

②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③学校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有即时和延时的价值;

④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

4简述确立我国教育目的的依据 ★ (1)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是确定教育目的的主要根据 ①教育目的受生产力的制约;

②教育目的也受生产关系以及政治观点与政治制度的制约;

③教育目的的制定还受到各国传统文化和世界先进文化的影响。

(2)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 (3)人们的教育思想 (4)我国确立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是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5简述美育的主要任务和意义 ★ 美育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健康审美观,发现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培养他们的高尚情操和文明修养。

美育在全面发展中起动力的作用,是全面发展教育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美育能够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扩大和加深学生对客观世界的认识,美育能够促进学生科学世界观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美育能够促进体育,具有健身怡情的作用。

6简述课程内容的三种文本表现形式 ★ 课程内容的设计包括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和教材三个层次。

(1)课程计划是由国家教育主管部门指定的有关教学和教育工作的安排的指导性文件,对学校的教学、生产劳动、课外活动等做出全面安排。

(2)课程标准课程计划的具体化,是课程计划中每门学科以纲要的形式编订的、有关学科内容的指导性文件。它规定了学科教学的目的和任务、知识范围、深度结构,教学进度一级有关教学法的基本要求。

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价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编写教科书和教师进行教学的直接依据,是衡量各科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

(3)教材是教师和学生据以进行教学活动的材料,包括教科书、讲义、讲授提纲、参考书、活动指导书以及各种视听材料。其中,教科书和讲义是教材的主体部分,因此人们通常把教科书与讲义简称为教材。

7 简述课程标准的含义及作用★ 课程标准课程计划的具体化,是课程计划中每门学科以纲要的形式编订的、有关学科内容的指导性文件。它规定了学科教学的目的和任务、知识范围、深度结构,教学进度一级有关教学法的基本要求。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价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编写教科书和教师进行教学的直接依据,是衡量各科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

8 简述我国现阶段的教学任务 ★ (1)使学生系统的掌握现代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首要任务) (2)发展学生智能特别是培养学生的能力和创造力 (3)发展学生体力促进学生身体健康 (4)培养学生学科科学的世界观、良好的思想品德、健康的审美情趣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9 简述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 ★ (1)间接经验和直接经验相统一的的规律 ① 学生学习以间接经验为主 ② 学习间接经验以直接经验为基础 (2)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智力)相统一的规律 ① 掌握知识是发展能力(智力)的基础 ② 能力发展是掌握知识的必要条件 (3)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统一的规律 ① 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② 充分发展学生的主体能动性 ③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4)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相统一的规律 ① 知识是思想品德形成的基础 ② 品德的提高是知识学习的基础 ③ 两者有机结合 10 简述直观性教学原则的含义及贯彻要求 ★ 含义:通过观察或描述对所学知识建立清晰的表象获得感性认识 贯彻要求:(1)正确选择直观教具和现代化教学手段 (2)直观教具的演示要与语言讲解相结合 (3)重视运用言语直观教学 (4)防止直观教学的不当和滥用 11简述启发性教学原则的含义及贯彻要求 ★ 含义:是指在教学中教师要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注意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积极探索,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地能力。

贯彻要求:1)加强学生目的性教育,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2)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发展学生地逻辑思维能力 3)让学生动手,培养独立解决问题地能力 4)发扬教学民主。

12 简述循序渐进教学原则的含义及贯彻要求 ★ 含义:指教学要按照学科的逻辑系统和学生认识发展的顺序进行,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形成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

贯彻要求:
1)教学要有系统性 2紧抓主要矛盾,解决好重点和难点教学 3)按照学生认识顺序由浅入深,由易到难进行教学 4)将系统连贯性与灵活多样性结合起来。

13 简述理论联系实际教学原则的含义及贯彻要求★ 含义:指教学要以学习基础知识为主导,从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上去理解知识,注意运用知识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达到学懂会用、学以致用。

贯彻此原则的要求:
(1)书本知识的教学要注重联系实际(2)重视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3)正确处理知识教学与技能训练的关系(4)补充必要的乡土教材。

14简述教学方法选用的依据 ★ (1)教学目的和任务的要求 (2)课程性质和教材特点 (3)学生的年龄特征 (4)教学时间、设备、条件 (5)教师业务水平、实际经验及个性特点 15简述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 ★ ① 备课——上课前的准备工作,是教好课的前提 ② 上课——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 ③ 课外作业的布置与批改 ④ 课外辅导 ⑤ 学生学业成绩的评定 16简述上好课的具体要求 ★ 目的明确、内容正确、方法得当、结构合理 语言艺术、气氛热烈、板书有序、态度从容 17简述如何培养中学生的注意力 ★ ① 培养学生善于与注意分散做斗争的能力 ② 培养学生稳定而广泛的兴趣 ③ 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④ 培养学生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 ⑤ 使学生能分析自己在注意方面的优缺点,发扬优点,克服缺点 18简述如何有效的组织复习(防止遗忘的方法)★ 时间:及时复习,经常复习,合理分配时间 方法:分散复习与集中复习相结合,反复阅读与试图记忆相结合,复习方法多样化 运用多种感官参与 次数:数量要适当,不宜过多;
适当过度学习,过度学习50% 19简述有意义学习的实质及条件 ★ (1)有意义学习的实质:有意义学习的实质是将新知识与已有知识建立起非人为 (内在的)的和实质性(非字面)的联系 (2)有意义学习的条件:
①学习材料的逻辑意义 ②有意义学习的心向 ③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必须具有适当的知识,以便与新知识进行联系。

20 简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1)建构主义知识观 ①知识并不是对现实的准确表征,也不是最终答案,而只是一种解释、一种假设。

②知识并不能精确地概括世界的法则。

③对于知识的理解由学生自己的经验背景建构。

(2)建构主义学生观 ①建构主义强调学生经验世界的丰富性,强调学生的巨大潜能。

②建构主义强调学生经验世界的差异性。

(3)建构主义学习观 ①学习的主动建构性。

②学习的社会互动性。

③学习的情境性。

21 简述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创情境、控水平、妥奖惩、善归因) (1)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

(2)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

(3)充分利用反馈信息,妥善进行奖惩;

(4)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

22简述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 ★(需要励志,自我归因) (1)了解和满足学生的需要,促使学习动机的产生;

(2)重视立志教育,对学生进行成就动机训练;

(3)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自我概念,获得自我效能感;

(4)培养学生努力导致成功的归因观。

23 简述有效促进学习迁移的教学 ★ (1)精选教材;

(2)合理编排教学内容;

(3)合理安排教学程序;

(4)教授学习策略,提高迁移意识性。

24简述学习策略的类型 ★ 学习策略分为三类:
(1)第一类是认知策略,认知策略是加工信息的一些方法和技术,即信息加工的策略。包括复述策略、精细加工策略、组织策略。

(2)第二类是元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是学生对自己认知过程的认知策略,即对信息加工过程进行调控的策略,包括对自己认知过程的了解和控制策略,有助于学生有效地安排和调节学习过程。包括计划策略、监控策略、调节策略。

(3)第三类是资源管理策略,是指有效地管理和利用环境和资源,以提高学习效率和质量。包括时间管理策略、环境管理策略、努力管理策略、资源利用策略。

25简述最近发展区含义及启示 ★ (1)最近发展区的含义:维果斯基认为,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一是儿童的现有水平,二是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

(2)最近发展区的启示:
教学应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把潜在的发展水平变成现实的发展水平,并创造新的最近发展区。维果斯基特别提出:“ 教学应当走在发展的前面。” 26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 1)开设心理健康教育有关课程 2)开设心理辅导活动课。

3)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4)结合班级、团队活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5)个别心理辅导或咨询6)小组辅导。

27 品德的心理结构 ★ (1)道德认识:对道德行为准则及其执行意义的认识,是个体品德的核心部分,是学生品德形成的基础。

(2)道德情感:根据道德观念来评价他人或自己行为时产生的内心体验,是产生品德行为的内部动力,是品德实现转化的催化剂。

(3)道德意志:个体自觉地调节道德行为,克服困难,以实现道德目标的心理过程,是调节品德行为的精神力量。

(4)道德行为:实现道德动机的行为意向及外部表现,是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的集中体现,是衡量品德的重要标志。形成良好的道德习惯是道德行为培养的关键 28 促进品德形成良好方法 ★(说服榜样群体奖惩价值) (1)有效的说服(2)树立良好的榜样(3)利用群体约定 (4)给予恰当的奖励与惩罚(5)价值辨析 29 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 ★ 1)德育过程是具有多种开端的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 2)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的活动和交往,统一多方面教育影响的过程 3)德育过程是促使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运动的过程 4)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不断前进的过程 30疏导原则的贯彻要求 ★(讲正‘正面教育’道‘因势导利’) ①讲明道理,疏导思想;

②因势利导,循循善诱;

③以表扬激励为主,坚持正面教育 31 尊重与严格要求原则的贯彻要求 ★ ① 严要有度 ② 严要有方 ③ 严要有恒 ④ 尊重学生人格个性,充分信任学生 32依靠积极与克服消极因素原则贯彻要求 ★(一分为二的转变认识) (1)教育者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全面分析,客观地评价学生的优点和不足。

(2)教育者要有意识地创造条件,将学生思想中的消极因素转化为积极因素。

(3)教育者要提高学生自我认识、自我评价的能力,启发学生自觉思考,克服缺点,发扬优点。

33 班集体的发展阶段 ★(组核成发) (1)组建阶段:具体标表现为一个个孤立的个体,靠教师组织 (2)核心形成:这个阶段班级会涌现一批积极分子,出现核心人物 (3)发展阶段:这个阶段学生逐渐学会自我管理 (4)成熟阶段:这个阶段班级会形成平等、和谐、上进的氛围,学生个性发展 34班集体形成标志 ★(健全班风是组织目标) (1)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与明确的奋斗目标。

(2)健全的组织机构与坚强的领导核心。

(3)严格的规章制度与严明的组织纪律。

(4)正确的集体舆论与良好的班风。

35 个别教育工作 ★(恒心才能发光) (1)关心热爱与严格要求相结合。

(2)培养和激发学习动机。

(3)善于发掘后进生身上的“闪光点”,增强其自信心和集体荣誉感。

(4)针对后进生的个别差异,因材施教,对症下药。

(5)对后进生的教育要持之以恒。

36 教师成长与发展的基本途径 ★(看别人,看自己,多练习,多反思) (1)观摩和分析优秀教师的教学活动。(2)开展微格教学。

(3)进行专门训练。(4)反思教学经验。

37简述20世纪以后教育的特点 (全、民、多、现、身) ① 教育的终身化(包括各年龄段的各种教育) ② 教育的全民化(必须面向所有人,人人有接受教育的权利) ③ 教育的民主化(对等计划、特权化、专制化的否定,强调平等) ④ 教育的多元化(培养目标多元化、办学形式多元化) ⑤ 教育的现代化(现代科技在教育教学中的运用,并由此引起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的变化) 38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之间的关系 (1)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体内性质两权一目的) ① 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性质, ② 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的领导权;

③ 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受教育的权 ④ 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目的 ⑤ 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内容和教育管理体制;

(2)教育对政治经济的影响:
① 教育能为政治、经济制度培养所需的人才 ② 教育可以促进政治民主 ③ 教育创造一定的社会舆论为政治服务 ④ 完成年轻一代的政治社会化。

39简述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1.顺序性,个体身心发展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由量变到质变的连续不断的发展过程。

2.阶段性,个体在不同年龄阶段表现出身心发展不同的总体特征及主要矛盾面临着不同的发展任务。

3.不平衡性,个体身心发展的同一方面以及不同方面发展速度不同。

4.互补性,机体在某一方面的机能受损甚至缺失后,可通过其它方面超常发展得到部分补偿。

5.个别差异性,每个人由于遗传、环境、教育等因素的不同,其身心发展的实际面貌总会表现出一定的个别差异。

40简述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原因(三有一训练,控制很全面) ①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培养人的活动;

②学校教育是通过专门训练的教师来进行的,相对而言效果较好;

③学校教育能有效地控制、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因素。

④学校教育给人的影响比较全面、系统和深刻 41简述教育制度确立的依据 (1)社会依据 ①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科学技术发展状况。

②受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制约,反映一个国家教育方针政策的要求。

③受文化传统制约。

④要考虑到人口状况。

(2)人的依据 学制的建立,要依据青少年儿童的年龄特征。确定入学年龄、修业年限、各级各类学校的分段,都要考虑儿童和青少年身心发展的特点,适应他们智力和体力的发展水平。

(3)学制本身的依据 本国学制的历史发展和国外学制的影响 42简述现代教育制度发展趋势 (1)义务教育年限延长;

(义务要延长) (2)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朝着综合统一的方向发展;
(职业要综合) (3)高等教育的大众化;

(大众要高等) (4)终身教育体系的建构;

(终身要构建) 43简述教育过程的结构 (1)引起学习动机 (2)领会知识,这是教学的中心环节,领会知识包括使学生感知和理解教材 (3)巩固知识 (4)运用知识 (5)检查知识 44班级授课制的优缺点 (1)优点 ① 用严格的制度保证教学的正常开展,达到一定质量 ② 有利于大面积培养人才 ③ 能够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④ 有利于发挥集体教育的作用 ⑤ 有利于学生获得系统的科学知识 ⑥ 有利于进行教学管理和教学检查。

(2)缺点 ① 不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发挥 ② 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 ③ 不能很好地适应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多样化 ④ 不利于因材施教 ⑤ 不利于学生之间真正的交流和启发。

45 教师备课的基本要求 ① 要深入准确的把握学科课程标准和教学内容 ② 要有针对性,适应学生的特点 ③ 要根据社会发展,科技发展和学生对象的变化,不断更新备课的内容 ④ 要充分和周密考虑教学设计诸因素的关系和结构,并做好课前的各种准备 46简述布置课外作业的要求 ① 内容符合课程标准规定的范围和深度 ② 分量适宜,难易适度 ③ 有助于启发学生思维,力求理论联系实际 47简述影响遗忘进程的因素 ① 学习材料的性质 ② 实际材料的数量和学习的程度 ③ 实际任务的长久性与重要性 ④ 实际的方法 ⑤ 时间因素 ⑥ 情绪和动机 48中学生记忆发展的特点 ① 记忆容量逐渐增大,短时记忆的广度接近成人 ② 记得有意性加强 ③ 意义识记成为主要技术手段 ④ 抽象记忆逐渐占据主导地位 49简述创造性的培养 1)创设有利于创造性产生的适宜环境 a创设宽松的心理环境b给学生留有充分选择的余地c改革考试制度与考试内容 2)注重创造性个性的塑造 a保护好奇心b解除个体对回答错问题的恐惧心理c鼓励独立性和创新精神 d重视非逻辑思维能力e给学生提供具有创造性的榜样 3)开设培养创造性的课程,教授创造性思维策略 a发散思维训练b推测假设训练 c自我设计训练d头脑风暴训练 50简述影响问题解决的主要因素 (1)问题情境。(2)心理定势与功能固着。

(3)已有的知识经验——迁移。(4)原型启发。

(5)情绪与动机。

除了上述因素,个体的智力水平、性格特征、认知风格和世界观等个性心理特性也制约着问题解决的方向和效果。

51简述提高问题解决能力的教学 (1)提高学生知识储备的数量与质量。

(2)教授与训练解决问题的方法与策略。

(3)提供多种练习的机会。

(4)培养独立思考问题的习惯。

52简述培养学生想象力的方法 (1)引导学生学会观察,丰富学生的表象储备。

(2)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有利于打开想象力的大门。

(3)引导学生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扩大学生的知识经验以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4)结合学科教学,有目的地训练学生的想象力。

(5)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幻想。

53 简述操作技能的培养要求 (1)准确的示范与讲解;

(2)必要而适当的练习;

(3)充分而有效的反馈;

(4)建立稳定清晰的动觉。

54 简述心智技能的培养要求 (1)激发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2)注意原型的完备性、独立性与概括性; (3)适应培养的阶段特征,正确使用语言; (4)注意学生的个别差异。

55简述学习动机与学习效率的关系 (1)学习动机与学习效率的关系呈现倒U型曲线关系,即中等强度的动机最有利于任务完成;

(2)在复杂的任务中,较低的动机水平有利于任务的完成;

(3)在简单的任务中,较高的动机水平有利于任务的完成。

56简述影响迁移的主要因素 (1)相似性;

(2)原有认知结构;

(3)学习心向与定势。

除前面所涉及的影响迁移的一些基本因素外,诸如年龄、智力、学习者的态度、教学指导、外界的提示与帮助等都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迁移的产生。

57简述前运算阶段的特点 皮亚杰的前运算阶段的年龄是 2 ~ 7 岁 ,此阶段的特征有:
(1)“万物有灵论” (2)一切以自我为中心 (3)思维具有不可逆性、刻板性 (4)没有守恒概念;

(5)做出判断时只能运用一个标准或维度 58 简述榜样示范法的贯彻要求 ①选好学习的榜样。选好榜样是学习榜样的前提。

②激起学生对榜样的敬慕情,要使榜样能对学生产生激励作用,推动他们前进,就需要引导学生了解榜样。

③引导学生用榜样来调节行为,提高修养。要及时把学生的情感、冲动引导到行动上来,使其把敬慕之情转化为道德行为和习惯,逐步巩固、加深这种情感。

推荐访问: 年中 简答题 能力 知识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