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系膜囊肿1例报告

2022-04-03 10:07:52 | 浏览次数:

【中图分类号】R57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83(2012)04-0209-01

1 临床资料

1.1 入院情况:患者,女性,48岁,因“发现右下腹肿块2月”入院。平素体健,无疫水接触史,否认肝炎、结核等传染病病史,无烟酒等特殊嗜好。入院查体:T:37.2℃,P:80次/分,BP:128/72mmHg,R:20次/分,心肺听诊无殊。专科体检:腹软,未见肠型和蠕动波,右下腹可及一约8×10cm大小肿块,质中,无压痛,无反跳痛,活动度可,肠鸣音正常。辅助检查:腹部CT提示右侧腹腔内低密度灶,边界清,内部密度均匀,增强后未见强化,提示良性囊性占位。血常规,肿瘤标记物等检查未见异常。入院诊断:右下腹囊性肿块,性质待查。

1.2 手术过程及术中所见:取中腹部正中切口,逐层切开进腹,探查见右下腹有一约10×8×8cm大小囊性肿块,位于升结肠系膜,包膜完整,与肠管无紧密粘连。打开升结肠系膜,沿囊肿包膜分离,完整切除整个囊肿,标本送检。

1.3 病理报告:囊壁内衬单层柱状纤毛上皮(类似于输卵管粘膜上皮),细胞核呈卵圆形,位于底部,囊壁为纤维、小血管组织,(右下腹肠系膜)符合Mullerian’s管残余性囊肿。

1.4 术后恢复情况:患者术后第2天肛门排气,第3天排便,第10天拆线出院。

2 讨论

2.1 肠系膜囊肿泛指肠系膜上一切来源的囊性包块,是临床较少见的腹部良性肿块,自1805年Benevieni在尸体解剖中首先发现第1例肠系膜囊肿,1880年Tillanx成功切除1例肠系膜囊肿以来,国内外少有文献报道。

2.2 肠系膜为肠道附着于后腹壁的腹膜褶,其组织成分主要有:淋巴组织、脂肪组织、纤维组织、神经组织、平滑肌、血管组织、胚胎残留组织。肠系膜囊肿病因多数认为是先天性胚胎淋巴管发育异常或是以为的淋巴管的不断生长所致,亦可由外伤、感染等引起,可发生于系膜任何部位,以发生于小肠系膜多见。囊肿内可有浆液、血性液或脓性液等,70%左右为浆液[1],该病可在任何年龄发病,以2~10岁多见。

2.3 临床表现主要取决于囊肿的大小、所在部位和对周围脏器的机械压迫。囊肿较小时,可无任何临床症状及体征,通常偶然被发现,也可以大到引起症状而就诊,多数表现为慢性腹痛,并可呈阵发性,主要是由于牵拉系膜根部所致,多在活动时发生或加重,也有些病例仅表现为腹胀,腹部包块,腹围增大等。但当囊肿发生破裂、扭转、感染、出血及压迫肠管等情况时,可表现为急腹症[2]。

该病临床表现无特异性,容易误诊,特别是出现急腹症时更易混淆,辅助检查对诊断有重要意义。腹部B超可探测囊肿大小、部位等,同时可与其他疾病如胆总管囊肿,腹膜后囊肿等鉴别,诊断价值较高。CT检查能观察囊肿发生部位、大小、结构特点以及与周围组织血管的关系、囊肿密度等,并可发现有无继发感染或腹腔脓肿等并发症,为临床治疗提供重要价值。而对于影像学检查难以鉴别的病例,必要也可用腹腔镜探查直接观察病灶,对于手术切口的选择,术中特殊发现有预知作用,可以避免一些术中意外的发生。

2.4 肠系膜囊肿首选手术治疗。有完整包膜,孤立的囊肿可行囊肿摘除术;个别囊肿大,不易完全摘除的,可行囊肿部分摘除加囊内摘除,残留囊壁可用碘酒涂拭或石炭酸烧灼[3];若囊肿与肠管关系密切或肠系膜血管粘连紧密,可连同部分肠管一起切除,行肠管端端吻合,尤其在囊肿引起肠梗阻或肠坏死时,整快切除尤为必要;若发现为恶性,则需作其他相应处理。而对于不能耐受手术的患者,有报道可行B超引导下肠系膜囊肿穿刺抽液并注射无水乙醇硬化治疗,能迅速解除患者症状,且无明显并发症,近期疗效显著,是一种较好的姑息疗法[4]。

参考文献

[1] 张金哲,潘少川.实用小儿外科学[M].浙江科学技术出版,2003,743

[2] Pisano G,Erdas E, et al. Acute abdomen due to rupture of mesenteric cysts. Observations on a clinical case and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J]. Minerva Chir,2004,59(4),405-411

[3] 陈涛.肠系膜囊肿的诊断和治疗体会[J].中国临床医学,2005,12(6):1088

[4] 江向武,杨冬华.无水乙醇治疗肠系膜囊肿一例[J]. 中华消化杂志,2007,27(11):767

推荐访问: 肠系膜 囊肿 报告